史记感人故事100字(27篇)

史记感人故事100字 第1篇

一鸣惊人

楚穆王死后,他的儿子侣继承了王位,就是楚庄王。庄王即位三年,从未向国内发布过任何政令,日日夜夜寻欢作乐,还下了诏令说:“有敢进谏者,格杀勿论!”最后,大臣伍举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冒死闯入王宫进谏。庄王当时正左手怀抱着郑姬,右手怀抱着越女,坐在歌舞乐人中间,与各位美女嬉戏。伍举对楚庄王说:“大王,我要向您进献一个谜语。”他接着说道:“有一只鸟落在土山上,三年不飞不鸣,这是什么鸟呢?”庄王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叫,一鸣惊人。你下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但过了几个月,庄王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淫逸放纵,不理朝政。苏从大夫感到十分生气,就冒着生命危险入宫进谏。楚庄王说:“你没有听到我的诏令吗?你不怕被杀死吗?”苏从毅然回答说:“能够舍身而使您变的贤明,这正是是我多年的夙愿。”楚王被大臣们的忠心感动了,于是就停止淫逸作乐,开始处理政务。他杀死了几百个罪人,擢升了几百个有功之臣,并任用伍举、苏从管理政务,楚国很快就发展壮大起来,举国上下欢欣鼓舞,对他十分拥护。当年,楚国就灭亡了庸国。随后,楚国又攻打宋国,得到了五百辆战车。

史记感人故事100字 第2篇

【纣王暴虐】

黄河的下游有一个部落叫商,传说商的祖先契在尧舜时期和大禹一起治过水,很有功劳。后来,因其畜牧业发展得很快,武力也渐渐强盛起来,到了夏朝的末年,商部落的首领汤率领部众了夏朝的统治,建立了商朝。

商朝的最后一个王叫辛,是历出了名的暴君,人们称他为“商纣王”。

商纣王原来是一个相当聪明的人,头脑灵活,善于雄辩,只是后来他把自己的口才多用于拒绝大臣们的进谏上了。他身材高大,很有勇力,早年曾亲自带兵和东夷打仗,可谓身经百战。他很有军事指挥才能,经过多年的奋战,最后平定了东夷,把商朝的文化传播到了淮水和长江一带。

由于长期的战争,国力消耗很大,这无疑加重了商朝百姓的负担。可是,商纣王为了自己享乐,根本不管民众的死活,他大量搜刮民财,没完没了地修建宫殿,扩大猎场,百姓的苦难越来越深重。

商纣王在他的别都朝歌造了一个“鹿台”,把金银珠宝放在里面;他又造了一个极大的仓库,叫做“钜桥”,把剥削来的粮食贮藏在里边。他每天沉迷于玩乐,根本不关心国家大事。

有一次,为了讨宠妃妲己高兴,商纣王想出了一个穷奢极欲的主意,他叫人把熟肉挂在树枝上,在水池中灌满好酒,然后,歌之舞之,借以助兴。

他和妲己还有王公贵族赤身裸体,尽情取乐。渴了喝水池中的酒,饿了吃树枝上的肉,通宵达旦,乐此不疲。

商纣王的荒淫无度引起了百姓的怨恨和大臣们的不满,许多人建议他勤政爱民,以天下为重。可是,商纣王不但一点也听不进去,反而还用各种残酷的刑罚来镇压他们。谁反对他,他就把谁剁成肉酱,这叫醢刑;要么就制成肉干,这叫脯刑;最残忍的还有“炮烙”,就是让人在烧红的铜柱上行走,最后掉进火坑烧死。

九侯、鄂侯、西伯昌是三个诸侯小国的首领,号称“三公”,曾经帮助商纣王掌握军政大权。可是,残暴的商纣王对他们也是横加迫害。

九侯的女儿是商纣王的妃子,因为她私下里议论了几句商纣王和妲己,就被商纣王给杀了。商纣王担心九侯怨恨自己,就把他骗进宫中,施以醢刑,把他剁成了肉酱。鄂侯知道此事后,进宫劝阻商纣王,不料想,商纣王根本不想听他说话,干脆对他施行了脯刑,制成了肉干。

西伯昌对两位老友的遭遇深感同情,他因为内心悲伤,所以连连叹息。商纣王知道后,立即把他捉了起来,关在里。西伯昌的部下为其疏通,赶快搜罗许多美女骏马、奇珍异宝献给纣王,又送了大量的礼物给纣王亲信的大臣。

纣王见了诸多的宝物,高兴得又是拍手,又是跺脚,他说:“随便拿出一样就够赎他了。”

于是西伯昌得到了释放。

商纣王的叔叔比干是一个忠臣,他劝纣王:“您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必须改一改了。”

商纣王大怒,对比干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你难道是圣人吗?我要看看你的心是几个孔!”说完,命令左右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了他的心。

大臣箕子也是一个忠臣,曾多次劝谏商纣王。现在他看到了比干的惨状,惊恐不已,为了避祸,他开始装疯,想方设法去给别人当奴隶。可是,纣王并没有放过他,还是把他抓起来,关进大牢。

由于纣王的暴虐,商朝的百姓开始逃亡,就连大臣们也纷纷抱着他们的祭酒器具和乐器,逃向远方。

西伯昌就是其中的一个。

西伯昌离开商纣王,在一个偏远的名叫“周”的诸侯小国住了下来。他勤于政务,发展生产,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同时,也有许多的诸侯国脱离了商朝的统治,归www.白话文baihuawen白话文.cn顺到他这里来,“周”的力量一天天强大起来。

西伯昌就是周文王。

周文王一心要讨伐商朝,可是他还没有完成灭商的大业,就病死了。

周文王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发继位,这就是周武王。周武王拜姜太公为师,并且要他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寺做他的助手,积极扩充兵力,准备伐纣。

第二年,周武王把军队开到盟津,也就是今天河南省孟津县,举行了一次检阅,有八百多个小国诸侯,不约而同地到盟津会师,要求随同武王一起攻打商朝。

大约在公元前1066年,武王认为时机终于成熟,便又会师于盟津,举行了一次誓师大会,宣布了商纣王的种。种罪行,鼓励大家同心伐纣。

商纣王听到消息,立刻拼凑了七十万人马,由他亲自指挥,到离朝歌只有七十里的牧野迎战武王的军队。当时,武王只有五万人马,而纣王的人马却有七十万。纣王想:难道我七十万人还怕你五万人吗?

谁知,纣王的七十万军队是临时组织起来的,其中还有大量的奴隶,他们平时就恨透了纣王,哪里肯为他卖命打仗呢?牧野一战,周武王的军队一冲上来,纣王的人马就掉转矛头,一起冲向纣王。

纣王兵败后匆匆逃回“鹿台”,当夜就放了一把火,自己跳进火堆自杀了。

商朝既灭,各诸侯小国一致推举周武王为天子。中国历又一个奴隶制国家周朝开始了。周朝定都镐京,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世称“西周”。

最新范文

史记感人故事100字 第3篇

_一生支持革命。曾经有人到东京跟_说要在山东革命,一切完备,可惜钱不够,_就把自己仅有的1200元给了那人。过了几天,有朋友说:“那个人把钱乱花了,你为什么要轻信他们,老是被骗呢?”_说:“革命不怕被骗,不怕失败,一百件革命事业只要有一件成功,革命就能胜利。”

_从海外回国,许多人听说他带回来好多华侨捐款,把他当成了财神爷,天天盼着他回到上海。等到_一下轮船,还在老远的地方人们就看见了他,跑过去围着他非常直接地问:“这次回国带了多少大洋回来啊?”_笑着说:“钱我没带回来,带回来的只有宝贵的革命精神!”

1911年_去南京前夕非常穷。他的日本友人宫崎寅藏回忆:黄昏,宫崎寅藏走进了_的住所,没什么人,_说:“你能借我500万元吗?我明天就要当总统了,身上却没一点钱。”宫崎寅藏说:“我不是耍杂耍的,上哪一晚上给你变出这么多钱。”_说:“那一个星期好了,要不然我当了总统也只好逃走。”

辛亥革命胜利之后,_身穿便服到参议院出席一个重要会议。然而,卫兵见来人衣着简单便拦住他:“今天有重要会议,只有大总统和议员们才能进去,闲杂人等走开!否则,大总统看见了会动怒的!”_不禁笑了,卫兵一看证件才知道这个穿着非常普通的人竟是大总统,吓得连连请罪。

犬养毅曾经问_:“您喜欢什么呢?”_不假思索地说:“革命!推翻清政府!”犬养毅继续问道:“没您最喜欢的吗?”_说:“书,读书!”犬养毅说:“不愧是大丈夫!”说完两人都笑了。

史记感人故事100字 第4篇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几乎是历朝历代的潜规则。汉朝的开国功臣都被刘邦给“潜规则”过,下场的悲惨程度和其功劳成正比,功劳越大,下场越悲惨。譬如淮阴侯韩信,才能卓越,战功累累,最后却落了个被夷灭宗族的下场。

然而,汉朝的开国功臣中也有一个例外,此人就是张良。自始至终,张良都深得刘邦的信任,同时也赢得了吕后的尊敬,以至于张良死后还获得了文成侯的谥号,儿子张不疑也袭封为侯。

所有这一切,也许和一个“莫须有”的黄石老人有关。

张良的先人是韩国人,其祖父和父亲加在一起做过五代韩王之相。可是等张良长大的时候,却已经没有在韩国做官的可能了,因为秦国在统一的过程中,早把韩国给灭掉了。我们可以理解张良心中的愤懑。亡了国的张良决定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最后找到了一个大力士,制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埋伏在秦始皇巡游必经之地。张良和大力士在博浪沙断然出手,像掷铅球一样把铁锤掷了出去,可惜仅仅命中了秦始皇的副车。

此后,时代风云变幻,张良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不世之功。辽阔的大地上,处处记载了他的政治远见和高超谋略。他设计击败秦军,劝谏刘邦撤出秦宫,争取黥布、彭越,笼络韩信,进而灭楚。刘邦称帝后,他四两拨千斤,建议封赏与刘邦有宿怨的雍齿,从而彻底安定了人心,将祸患消灭在了萌芽之中。他是刘邦智囊团中的核心人物,刘邦对他言听计从,高度评价他“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

然而,这些都不足以说明张良的伟大,张良真正的伟大不在于辅佐刘邦,而在于自保。张良深知“敌国破,谋臣亡”,面对争功的同僚,他“不敢当三万户”;刘邦对他的任何封赏,他都表现得极为满足;在波诡云谲的刘邦统治晚期,他经常称病杜门不出,行“道引”、“辟谷”之术;他扬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处处表现得急流勇退。因此,在汉初“三杰”中,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张良却始终毫发无损。

至此,该让黄石老人上场了。

张良和黄石老人的相遇如同一场事先策划的传奇故事:在张良籍籍无名的时候,他经常在下邳一座破败的桥上孤独漫步。有一天,应该是傍晚吧,张良无意之中意外地看见一个仙风道骨的老者。他径直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鞋甩到桥下,挑衅似的对张良说:“小子,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最后还是强压怒火,把鞋子捡了回来。谁知那老者得寸进尺,竟要张良替他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把鞋捡了上来,就替他穿上吧。老人把脚伸出来,看着张良乖乖地给自己穿鞋,满足的表情在脸上流露出来,最后老人笑着离去了,把张口结舌的张良落在了桥上。

老人走了半天之后却又突然返回,很突兀地说道:“你是个好孩子,看你还有些前途。这样吧,五天以后天刚亮时,你来这里见我。”

五天之后,曙色初现,急匆匆赶到的张良,发现那老者已先行来到,还没站稳,他就听到了那老人的不满:“没想到你和老人约会居然好意思迟到!”老人留下一句话之后愤而离去:“五天以后再来吧!”

又是五天之后,尽管起了个大早,但张良迟到依旧,老人依然是那句话:“五天之后再来吧!”

这次张良学乖了,他不到半夜披星戴月地赶到桥上,如同地下党接头。还好,这次总算早来了一次。过了一会,老人也来了,这次终于露出了笑容:“早就应该这样啊!”

在暗淡的月光之下,那老人如同变戏法一样拿出了一部书:“这是部奇书,掌握其要领,完全可以当帝王的老师。我料定你十年以后就会有大的发展。小伙子,好自为之吧!”最后,老人又补充道:“十三年后,别忘了到济北见我,我就是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

从此,张良精研兵法,果然在十年之后找到了用武之地。刘邦为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他的文弱之躯可以抵得上千军万马,在刘邦的心目中无人可以替代。

在和老人阔别十三年之后,机缘巧合,张良果然因公事来到济北,那时他正跟随刘邦外出视察,路过济北的谷城山,意有所感,心内惆怅不已,十三年前的云烟往事突然涌上心头。他苍茫四顾,果然见到谷城山下那块醒目的黄石,他不管不顾地奔向黄石,毕恭毕敬地将黄石取回,从此奉若至宝,须臾不离。

后来他去世之时,还特意留下遗言,要求将黄石和自己一起安葬。

于是,黄石老人就成了一个永远传诵不已的神话。

史记感人故事100字 第5篇

司马迁,字子长,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生卒年不详。出生于史官世家的司马迁十岁起就开始读古文,接受父亲的教育,良好的家教对他后来的治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后来司马迁跟随父亲前往长安,同孔安国和董仲舒学习了《春秋》和《古文尚书》。十九岁的司马迁就成为了补博士子弟。二十岁的司马迁开始游历天下。司马迁的足迹到过夏禹遗迹、会稽、姑苏、五湖、淮阴、丰沛、大梁、孔孟之乡、逐鹿、长城等,游历的地方多是历史名人的故事发生地和家乡,在游历中司马迁更是开阔了眼界,为之后《史记》的撰写积累了丰富知识。公元前108年司马迁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司马迁与唐都等人一同创立了《太初历》,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公元前99年,李陵因被匈奴击败而降敌,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而被汉武帝判以死刑。单位了完成《史记》,司马迁自请宫刑而免除一死,在狱中司马迁坚持撰写着《史记》。司马迁出狱后担任中书令一职,继续发奋写书,最终得以完成这部著作。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司马迁随后离开了长安,不知所向。司马迁自小学习古文,在父亲的亲身教诲和董仲舒等文人的指导下,司马迁学识更为渊博,他一生为完成《史记》创作而忍辱负重,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留给后世巨大的精神财富。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司马迁写《史记》的时间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104年,这个时候司马迁就开始写《太史公书》了,《太史公书》后来被称为《史记》。司马迁早年间就在全国各地游历,收集各地的风土人情,从当地百姓口中去了解古事旧闻,之后又受学于孔安国和董仲舒。司马迁具备写作的能力,又有写作的素材,因此早早就开始写作了。但是谁的人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司马迁的也是。公元前98年的时候,意外出现了。当时李陵自请五千兵马出击匈奴,战败被俘,汉武帝对此非常生气。汉武帝问司马迁对这件事情怎么看,司马迁说李陵孝敬父母,又忠君爱国,投降是无奈之举。于是汉武帝就把司马迁给打入天牢。之后李陵投降匈奴的时候被公孙敖“坐实”了,司马迁也受到了牵连,被处以宫刑。受此大辱的司马迁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奋发图强,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史记》的创作中去。以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等书籍,和诸子百家的著作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自己去当地调查取得的一些资料为材料,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认真的摘选,去掉了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言,对无法证实的事情保留态度,或者附上多种说法。前后总共经历了一十四年,司马迁呕心沥血最终完成了这部史学著作《史记》,也留给了后世留下了一份无价的文化瑰宝。司马迁的小故事司马迁小时候是在自己的故乡韩城生活的,常常帮助家里干活,因为父亲也是史官的原因,所以司马迁从小就开始学习古代的史书。一日,马上就要吃饭了,司马迁的父亲把他叫到跟前,对司马迁说,我最近公务繁忙,没有时间教导你看书,你自己也整天都在外面放羊,没工夫学习,现在趁着饭还没有熟,我就教你读书吧。于是父亲就开始准备教司马迁读书,司马迁却说这本说自己已经看过了,还可以背下来。并且还把书从头到尾背了一遍。父亲对此非常的惊讶,他不相信司马迁是神童,可究竟司马迁是怎么背下来的,父亲对这个也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司马迁准备赶着羊出门了,于是司马迁的父亲就悄悄地跟在司马迁的后面。父亲跟着司马迁翻过了村东的小山,又趟过了山下的小河,来到了一块水草丰盈的洼地上,司马迁把羊赶过去吃草,他自己就从怀中掏出了一本书本仔细开始阅读了起来,逐字逐句在认真的诵读,父亲目睹了这一切,感觉到非常的欣慰,也明白了司马迁为什么能够背诵史书了。这个小故事虽然没有史实可以考证,但是司马迁学贯当时的古今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司马迁也一定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努力,这背后的辛苦也不是常人能够想象的。所以有这样一个故事的出现,也并不是偶然。

史记感人故事100字 第6篇

司马迁幼年是在韩城龙门度过的。龙门在黄河边上,山岳起伏,河流奔腾,风景十分壮丽。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滋养了幼年的司马迁。他常常帮助家里耕种庄稼,放牧牛羊,从小就积累了一定的农牧知识,养成了勤劳艰苦的习惯。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司马迁10岁就阅读古代的史书。他一边读一边做摘记,不懂的地方就请教父亲。由于他格外的勤奋和绝顶的聪颖,有影响的史书都读过了,中国三千年的古代历史在头脑中有了大致轮廓。后来,他又拜大学者孔安国和董仲舒等人为师。他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立志做一名历史学家。一天,快吃晚饭了,父亲把司马迁叫到跟前,指着一本书说:“孩子,近几个月,你一直在外面放羊,没工夫学习。我也公务缠身,抽不出空来教你。现在趁饭还不熟,我教你读书吧。”司马迁看了看那本书,又感激地望了望父亲,说:“爸爸,这本书我读过了,请你检查一下,看我读得对不对?”说完把书从头至尾背诵了一遍。听完司马迁的背诵,父亲感到非常奇怪。他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神童,不相信无师自通,也不相信传说中的神人点化。可是,司马迁是怎么会背诵的呢?他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司马迁赶着羊群在前面走,父亲在后边偷偷地跟着。羊群翻过村东的小山,过了山下的溪水,来到一片洼地。洼地上水草丰美,绿油油的惹人喜爱。司马迁把羊群赶到草地中央,等羊开始吃草后,他就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来读,那朗朗的读书声不时地在草地上萦绕回荡。看着这一切,父亲全明白了。他高兴地点点头,说:“孺子可教!孺子可教!”从20岁起,司马迁开始到各地游历,考察历史和风土人情,为他日后编写史书提供了充足的史料。做太史令后,他常有机会随从皇帝在全国巡游,又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还了解到统治集团的许多内幕。他还如饥似渴地阅读宫廷收藏的大量书籍,收集了各种重要的史料。就在他写《史记》的时候,为李陵说情触犯了汉武帝,被关入_,判处了重刑。司马迁出狱后继续写作,经过前后10年艰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史记》。这部巨著,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史记感人故事100字 第7篇

齐楚结盟

公元前3,齐湣王为了瓦解秦楚联盟,就派使者给楚王送了一封信说:“现在秦惠王死了,武王继承了王位,他任用樗里疾、公孙衍,可是楚国还是服从秦国。樗里疾与韩国友好,公孙衍与魏国亲善,如果楚国一定要服侍秦国,韩国、魏国肯定会害怕,到时它们就一定会借这两个人的力量与秦国联合,韩、魏一旦与秦国联合,那么燕国、赵国也会去服侍秦国。到时候四国都与秦国联合,那么楚国就只有当秦国的一个郡县的份儿了。楚王您何不帮助我协力收服韩、魏、燕、赵,然后和他们合纵一起尊崇周王室,以便按兵养民,号令天下呢?到那个时候,天下没有人敢不乐意听从您的,您也就功成名就了。那时,楚王率领诸侯共同攻打秦国,一定能打败它。到时楚王您便可以夺下武关、蜀、汉地区,占有吴国、越国的财富,专享长江、东海的利益,韩国、魏国也会割给您上党,那么楚国将比现在强大百万倍。况且大王您被张仪欺诈,丧失了汉中的地盘,然后大军又在蓝田受挫,天下人没有不替您心怀愤怒的。今天您竟想先服侍秦国!大王您还是仔细考虑考虑吧。”

楚王正想与秦国联合,见到齐王的书信,犹豫不决,就交给群臣们议论。大家也意见不一。昭雎说:“大王您不如与齐国、韩国深交以抬高樗里疾的权位,这样,您才能得到韩国、齐国的支持要回地盘。秦国在宜阳打败韩国,可是韩国却还服事秦国。到时候秦国攻打三川,赵国攻打上党,楚国攻打黄河外,韩国一定会灭亡。楚国即使再去救助韩国,也不能让韩免遭灾难了,可是为了保全楚国我们又必须援助韩国。齐国之所以信任韩国,就是因为韩公子昧是齐国的国相。韩国已经从秦国夺得了武遂,如果大王再好好亲善它,使它凭借齐国和自己的力量抬高樗里疾的地位,到时樗里疾得到齐国、韩国的支持,他的主人就不敢抛弃他了。所以,如果现在楚国帮助樗里疾,他一定会向秦王说情,把侵占楚国的土地归还给楚国。”怀王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原来的计划,改与齐、韩两国结盟。

史记感人故事100字 第8篇

史记故事大全1:怒发冲冠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璧玉。这块璧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的,所以称为和氏璧。不料,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同大臣们商量了半天,也没有个结果。再说,也找不到一个能随机应变的使者,到秦国去交涉这件事。正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以出使。赵王立即召见,并首先问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璧交换15座城池。蔺相如说:“秦国强,我们赵国弱,这件事不能不答应。”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又不肯把15座城给我,那怎么办?”

“秦王已经许了愿,如赵国不答应,就理亏了;而赵国如果把璧送给秦王,他却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无理。两方面比较一下,宁可答应秦王的要求,让他承担不讲道理的责任。”

就这样,蔺相如带了和氏璧出使秦国。秦王得知他来后,没有按照正式的礼仪在朝廷上接见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个临时居住的宫室里召见蔺相如。他接过璧后,非常高兴,看了又看,又递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现在又见他只管传看和氏璧,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璧,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璧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璧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己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璧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史记故事大全2:刘邦记仇

汉高祖刘邦向以豁达大度、虚怀若谷、知人善任而著称于世。刘邦共有兄弟四人,大哥刘伯早年亡故。当初刘邦身为平民时,终日游手好闲,贪杯好色,结交了一群地痞混混儿。

刘邦时常带这些人到大嫂家吃饭。大嫂非常讨厌这个小叔子。一次,小叔子又带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前来蹭饭,大嫂就故意用勺子把锅边刮得很响,假装羹汤吃完了。刘邦的那些哥们儿因而都离去了。

刘邦偷偷去查看,发现锅里原来还有羹汤,从此就怨恨上了大嫂。等到刘邦终于做了皇帝,分封众兄弟亲族,却唯独不封大哥的儿子,太上皇询问原因,这位开国之君振振有词地道:“我并不是忘记封他,因为他的母亲太不像个长辈了。”太上皇一再讲情,刘邦才封大哥之子为“羹颉”侯(颉,就是'刮'的意思)。

史记故事大全3:远交近攻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睢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

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

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

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史记感人故事100字 第9篇

霍去病:横空出世的热血青年

强大的敌人没有退却他的步伐,他为国愤然杀敌;成功的名利没有遮住他的双眼,他依然视国难为己任。“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是旷世英雄。他凭借着一腔血气骁勇,将八百骑兵,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杀敌,以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打了一场场漂亮的战役。他是汉军中的一代楷模。

当时的汉王朝边境不稳,时常遭受匈奴的侵扰。匈奴几乎把以农耕为生的汉王朝当成了自己予取予求的库房。面对匈奴的侵犯,年仅18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率八千精骑,直冲敌营,杀得匈奴人仰马翻。后又两次率兵北征,对匈奴进行大围剿。他的惊奇出世让匈奴人闻风丧胆。汉武帝为他建造的豪华府第直到完工他都未去看一眼,并说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志。他在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战场上度过了戎马一生。

史记感人故事100字 第10篇

司马迁幼年是在韩城龙门度过的。龙门在黄河边上,山岳起伏,河流奔腾,风景十分壮丽。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滋养了幼年的司马迁。他常常帮助家里耕种庄稼,放牧牛羊,从小就积累了一定的农牧知识,养成了勤劳艰苦的习惯。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司马迁10岁就阅读古代的史书。他一边读一边做摘记,不懂的地方就请教父亲。由于他格外的勤奋和绝顶的聪颖,有影响的史书都读过了,中国三千年的古代历史在头脑中有了大致轮廓。后来,他又拜大学者孔安国和董仲舒等人为师。他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立志做一名历史学家。

一天,快吃晚饭了,父亲把司马迁叫到跟前,指着一本书说:“孩子,近几个月,你一直在外面放羊,没工夫学习。我也公务缠身,抽不出空来教你。现在趁饭还不熟,我教你读书吧。”司马迁看了看那本书,又感激地望了望父亲,说:“爸爸,这本书我读过了,请你检查一下,看我读得对不对?”说完把书从头至尾背诵了一遍。

听完司马迁的背诵,父亲感到非常奇怪。他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神童,不相信无师自通,也不相信传说中的神人点化。可是,司马迁是怎么会背诵的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司马迁赶着羊群在前面走,父亲在后边偷偷地跟着。羊群翻过村东的小山,过了山下的溪水,来到一片洼地。洼地上水草丰美,绿油油的惹人喜爱。司马迁把羊群赶到草地中央,等羊开始吃草后,他就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来读,那朗朗的读书声不时地在草地上萦绕回荡。看着这一切,父亲

全明白了。他高兴地点点头,说:“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从20岁起,司马迁开始到各地游历,考察历史和风土人情,为他日后编写史书提供了充足的史料。做太史令后,他常有机会随从皇帝在全国巡游,又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还了解到统治集团的许多内幕。他还如饥似渴地阅读宫廷收藏的大量书籍,收集了各种重要的史料。就在他写《史记》的时候,为李陵说情触犯了汉武帝,被关入_,判处了重刑。

司马迁出狱后继续写作,经过前后10年艰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史记》。这部巨著,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的故事:司马迁学认字

司马迁小的时候,是个爱静不爱动的孩子,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着爸爸。白天,小朋友们都在外边玩儿,司马迁却搬个小板凳坐到爸爸身边,听他读书,看他写字、画画。“爸爸的大笔可真神奇!”小司马迁心里想。晚上,吃过饭,司马迁蹦着跳着扑到爸爸怀里,“爸爸,今天讲什么故事呀?”

随着司马迁一天一天长大,他有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爸爸知道那么多的事情,会讲那么多的故事呢?”

原来爸爸都是从书上看到的,可司马迁翻了翻,他一点儿都看不懂,急得都要哭了。

从那天开始,司马迁跟着爸爸学认字了。

司马迁的故事:子承父业著《史记》千秋传颂太史公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的太史令,是专门负责管理天文历法、记载史事的官员。

司马谈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他精通天文学、《易》学、黄老学等,以黄老学为主,批判地吸收儒、墨、名、法、阴阳各家学说,家有丰富的藏书,是当时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司马谈很爱儿子,要他劳动,读书,到各地调查,著书立说,……

司马谈很钟爱自己的儿子,一心一意要把司马迁培养成为一个有志有才之士。司马迁自幼勤勉好学,年幼时就常聚精会神地聆听父亲讲述诸子百家学派的学术观点和所见所闻的历史趣事。司马迁读书非常用功,也很聪慧,童年时就学会了当时所通行的文字。为了使他更好地体会社会生活,司马迁10岁前还遵照父命去学习耕地和牧畜,“耕牧河山之阳”,即帮助人家做些农活。后来他对儿时这段耕牧生活一直念念不忘,可见感受之深。他10岁开始阅读古文典籍,什么《左传》《国语》《世本》等等,他都广泛涉猎。

为了开阔眼界,打下学问的基础,司马谈还要儿子拜有名的学者为师,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司马迁曾向孔安国学习《尚书》,向董仲舒请教孔子作《春秋》的事迹。

司马迁20岁的时候,父亲又安排他到祖国各地去考察游历,这在当时是一个很有胆识的举动。因为那时候崇尚的是“父母在,不远游”的信条,而司马谈为了儿子成才,毅然打破了世俗观念的束缚。

在父亲的支持和鼓励下,司马迁离开长安舒适优越的生活环境,踏上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的艰苦历程,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峰,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南略邛、笮、昆明”。后又游了许多地方,前后20年,行程数万里,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到之处,对当地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轶闻趣事,都作了深入的调查和详细的记录,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史料,这对他以后作《史记》,在构思、取材和词藻、气势等诸多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他在湘水流域,重读了屈原的《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著作,并亲自到屈原投水殉节的汨罗江去进行凭吊和实地考察,为他后来写好《屈原贾生列传》作了充分的准备。

司马谈早就有心写一部通史,并作了长期的准备,但由于年老体弱,无法完成这项浩繁的工程,于是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司马谈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深情地说:“我身为国家的史官,却没能写出一部像样的史书,想起来就痛心。自从孔子以来,已经400多年,由于诸侯兼并,战火连绵,历史的记载也放松了,甚至可以说中断了。现在,海内一统,国家强盛,是到了续写这段史书的时候了。我作为汉太史令没有对这一段历史作出完备的记载,心中不安,真是死不瞑目啊!你要继承父志,千万不要忘记了著书立说这件大事,千万不能让国家史书中断了,千万不要忘记我还没有完成的大事啊!”说到这里,司马谈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司马迁伏在父亲的床边,立誓道:“就是有天大的磨难,我也要完成您的嘱托,请父亲放心!”

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后,发愤治史。虽受宫刑,忍辱负重,终于写成了千古之绝唱——《史记》。

父亲死后三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的官职,这使他有了更多的机会阅读国家收藏的各种书籍,进一步熟悉和整理列国的历史过程及重大事件、代表人物等,从而大大丰富了自己的历史知识。在长期的史料收集和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又经过五年的准备,司马迁开始着手《史记》的编纂工作,实现他父亲“记载天下之文”的遗志。42岁的司马迁深深懂得,历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荣辱的重要,他牢记父亲的期望和临终教诲,废寝忘食,全力以赴投入这一伟大而艰苦的工作。

但是,正当司马迁昼夜为撰写《史记》紧张工作的时候,一个不幸的事件发生了。前99年,汉朝大将李陵在一次战斗中惨败,投降了匈奴。司马迁在谈到处理此事意见时,只因说了几句客观的公道话,便触怒了汉武帝,被关进牢狱,并被处以宫刑。这对司马迁是一次极大的侮辱和打击。他曾痛不欲生,但想到父亲留给他的事业,又顽强地坚持活下来了。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道:我受了这样可耻的腐刑,所以要隐忍苟活,是因为我多年来收集了大量史料,要撰写一个阐述从古至今发展的历史书,建立一家之言,不让国家的历史断绝。假如书已写完,并传布于世,即使要我立刻死去,也是绝不后悔的。司马迁写《史记》不是为了阿世,所以敢于秉笔直书;他是为了“成一家之言”,与经传比高低,所以竭尽他的才力与心血,以高度严肃郑重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终于用生命和血汗完成了一部划时代的光辉巨著——《史记》。

《史记》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总括了3000余年的史事,计130篇,万余字,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类,语言形象鲜明,史料丰富可靠,被人们作为散文的典范,誉之为“千古之圣文”。鲁迅先生曾经赞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两千年来,有无数的中国历史学家、文学家向他学习。

《史记》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司马谈两代人心血的结晶。由此可见,父亲的志趣和品格对

史记感人故事100字 第11篇

战国时,孙膑经墨翟推荐,来到魏国与其同学庞涓一起为魏王效力。

一次,庞涓设酒宴与孙膑谈论兵法,孙膑对答如流,还提出了一些问题,使庞涓“不知所出”。后来在魏王面前试兵布阵,孙膑又将庞涓的阵法一一识破,而且还摆出精巧阵法,使庞涓“茫然不识”。

庞涓本来就嫉妒孙膑的才智,而如今孙膑来到魏国,对他的地位已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于是,庞涓便施用诡计,诬陷孙膑私通与魏国不和的齐国,并以省亲扫墓为由,准备叛魏赴齐。魏王不辨真伪,就将孙膑革职,由庞涓去问罪。庞涓本想杀掉孙膑,但想起《孙子兵法》尚未骗到手,又假惺惺地装起慈悲来。他对孙膑说: “魏王本要判你死罪,是我再三恳求才改为刖足黥面。”心诚意善的孙膑信以为真,在肢体残疾的情况下还恭顺地为庞涓默写《孙子兵法》。幸好庞涓的一位家丁起了怜悯之心,将真相告知孙膑。

孙膑虽然知道了庞涓的蛇蝎之心,但如今自己肢体残疾,如何逃脱庞涓的魔掌呢?想来想去,最后才找到一条妙计,既然庞涓加害于我是因为我的才能,何不采取 “能而示之不能”的办法来脱身呢?于是,孙膑装起疯来。只见他披头散发,痰涎满面,时而大哭,时而又大笑。庞涓闻讯,亲自赶来察看,孙膑更是“疯性”大发,表演得惟妙惟肖。庞涓仍有疑心,于是又叫人把孙膑拖到猪圈,送酒食试他。孙膑将酒菜打翻在地,反而嚼食递给他的粪便,庞涓这才信以为真。眼看着孙膑如今已变成了行尸走肉,庞涓渐渐地放松了警戒,任孙膑在猪圈里爬来爬去。

后来,齐国想办法救出了孙膑,然后任命孙膑为军师,在马陵道与魏军开战,孙膑终于设计杀了庞涓,报了深仇大恨。

史记感人故事100字 第12篇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从小就接受当史官的父亲关于历史知识的教育,因而对历史发生了浓厚兴趣。他从二十岁开始的几次全国性的大游历,获得了史籍上没有的大量史料,同时初步熟悉了全国的地理环境,广泛接触了广大人民和现实生活,更使他立志要写一部空前的史书。

为了集中精力写好这本书,他杜门谢客,每天一办完公务,就钻进书房里去了,一直写到深夜。正当他写得比较顺利的时候,一件意外的事使他不得不中断写作。

他过去的同事李陵,随李广去打匈奴,结果因寡不敌众,被俘后投降了敌人。由于他对李陵的印象很好,就上书为李陵辩护,说他是假投降,不要深责。

当时汉武帝看后,大为震怒,马上就下令把他投进大牢。司马迁在狱中,受尽了折磨,但他还想着出狱后完成他的著作。谁知一年以后,不仅没有获释,反加重了刑罚:对他施以宫刑。

他听到这个消息后,真想一死了之。因为这种刑罚弄得人不男不女,还有什么活头呢?但他想起自己未完成的著作,就咬紧牙关,接受了这残酷野蛮的刑罚。

后来,他遇赦出狱,并奉旨当了中书令,但那些官僚们却不时的嘲笑他的长相和近似女人的说话声音。他忍住肉体的痛苦和精神的打击,继续写他的书。

一天,他又来到自己的书房,望着窗外的古柏沉思,从触摸自己的下颊,因没有了心爱的胡须,猛然又想起自己的奇耻大辱,顿时怨气直冲脑顶,头上过早出现的白发仿佛都一根根竖了起来。

他想:“我是为了这著作才活下来的,我一定要象窗外的古柏那样,不怕风吹雨打,坚持写到底!”

就这样,他整整写了十八年,直到成为六十岁老人的时候,才完成五十二万多字的辉煌巨著—《史记》。如果从二十岁搜集资料时算起,一共用了四十年的时光。

史记感人故事100字 第13篇

【纣王暴虐】

黄河的下游有一个部落叫商,传说商的祖先契在尧舜时期和大禹一起治过水,很有功劳。后来,因其畜牧业发展得很快,武力也渐渐强盛起来,到了夏朝的末年,商部落的首领汤率领部众了夏朝的统治,建立了商朝。

商朝的最后一个王叫辛,是历出了名的暴君,人们称他为“商纣王”。

商纣王原来是一个相当聪明的人,头脑灵活,善于雄辩,只是后来他把自己的口才多用于拒绝大臣们的进谏上了。他身材高大,很有勇力,早年曾亲自带兵和东夷打仗,可谓身经百战。他很有军事指挥才能,经过多年的奋战,最后平定了东夷,把商朝的文化传播到了淮水和长江一带。

由于长期的战争,国力消耗很大,这无疑加重了商朝百姓的负担。可是,商纣王为了自己享乐,根本不管民众的死活,他大量搜刮民财,没完没了地修建宫殿,扩大猎场,百姓的苦难越来越深重。

商纣王在他的别都朝歌造了一个“鹿台”,把金银珠宝放在里面;他又造了一个极大的仓库,叫做“钜桥”,把剥削来的粮食贮藏在里边。他每天沉迷于玩乐,根本不关心国家大事。

有一次,为了讨宠妃妲己高兴,商纣王想出了一个穷奢极欲的主意,他叫人把熟肉挂在树枝上,在水池中灌满好酒,然后,歌之舞之,借以助兴。

他和妲己还有王公贵族赤身裸体,尽情取乐。渴了喝水池中的酒,饿了吃树枝上的肉,通宵达旦,乐此不疲。

商纣王的荒淫无度引起了百姓的怨恨和大臣们的不满,许多人建议他勤政爱民,以天下为重。可是,商纣王不但一点也听不进去,反而还用各种残酷的刑罚来镇压他们。谁反对他,他就把谁剁成肉酱,这叫醢刑;要么就制成肉干,这叫脯刑;最残忍的还有“炮烙”,就是让人在烧红的铜柱上行走,最后掉进火坑烧死。

九侯、鄂侯、西伯昌是三个诸侯小国的首领,号称“三公”,曾经帮助商纣王掌握军政大权。可是,残暴的商纣王对他们也是横加迫害。

九侯的女儿是商纣王的妃子,因为她私下里议论了几句商纣王和妲己,就被商纣王给杀了。商纣王担心九侯怨恨自己,就把他骗进宫中,施以醢刑,把他剁成了肉酱。鄂侯知道此事后,进宫劝阻商纣王,不料想,商纣王根本不想听他说话,干脆对他施行了脯刑,制成了肉干。

西伯昌对两位老友的遭遇深感同情,他因为内心悲伤,所以连连叹息。商纣王知道后,立即把他捉了起来,关在里。西伯昌的部下为其疏通,赶快搜罗许多美女骏马、奇珍异宝献给纣王,又送了大量的礼物给纣王亲信的大臣。

纣王见了诸多的宝物,高兴得又是拍手,又是跺脚,他说:“随便拿出一样就够赎他了。”

于是西伯昌得到了释放。

商纣王的叔叔比干是一个忠臣,他劝纣王:“您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必须改一改了。”

商纣王大怒,对比干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你难道是圣人吗?我要看看你的心是几个孔!”说完,命令左右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了他的心。

大臣箕子也是一个忠臣,曾多次劝谏商纣王。现在他看到了比干的惨状,惊恐不已,为了避祸,他开始装疯,想方设法去给别人当奴隶。可是,纣王并没有放过他,还是把他抓起来,关进大牢。

由于纣王的暴虐,商朝的百姓开始逃亡,就连大臣们也纷纷抱着他们的祭酒器具和乐器,逃向远方。

西伯昌就是其中的一个。

西伯昌离开商纣王,在一个偏远的名叫“周”的诸侯小国住了下来。他勤于政务,发展生产,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同时,也有许多的诸侯国脱离了商朝的统治,归顺到他这里来,“周”的力量一天天强大起来。

西伯昌就是周文王。

周文王一心要讨伐商朝,可是他还没有完成灭商的大业,就病死了。

周文王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发继位,这就是周武王。周武王拜姜太公为师,并且要他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寺做他的助手,积极扩充兵力,准备伐纣。

第二年,周武王把军队开到盟津,也就是今天河南省孟津县,举行了一次检阅,有八百多个小国诸侯,不约而同地到盟津会师,要求随同武王一起攻打商朝。

大约在公元前1066年,武王认为时机终于成熟,便又会师于盟津,举行了一次誓师大会,宣布了商纣王的种.种罪行,鼓励大家同心伐纣。

商纣王听到消息,立刻拼凑了七十万人马,由他亲自指挥,到离朝歌只有七十里的牧野迎战武王的军队。当时,武王只有五万人马,而纣王的人马却有七十万。纣王想:难道我七十万人还怕你五万人吗?

谁知,纣王的七十万军队是临时组织起来的,其中还有大量的奴隶,他们平时就恨透了纣王,哪里肯为他卖命打仗呢?牧野一战,周武王的军队一冲上来,纣王的人马就掉转矛头,一起冲向纣王。

纣王兵败后匆匆逃回“鹿台”,当夜就放了一把火,自己跳进火堆自杀了。

商朝既灭,各诸侯小国一致推举周武王为天子。中国历又一个奴隶制国家周朝开始了。周朝定都镐京,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世称“西周”。

史记感人故事100字 第14篇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7年),司马迁任太史令。

司马迁退礼司马迁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汉武帝的时候,司马迁担任太史令,正在编写《史记》。

有一天,朝中最得势的将军李广利派人给司马迁送来了一件礼物。司马迁的女儿妹娟小心翼翼地打开礼盒,看到里面装着一对晶莹透亮的玉璧,不禁惊呼:“太好了,这真是世上稀奇之宝啊!”

正在专心致志著《史记》的司马迁,听到女儿的声音,放下手中的笔,用手将这玉璧摸了一下,也赞叹道:“是啊!如此光洁、圆润,真是白璧无瑕啊!”妹娟听了,更是不肯放下。

但是,司马迁对她说:“白璧最可贵之处是没有斑痕污点,人也同样如此。我是一个平庸而且地位低下的小官,从不敢以璧自比,但如果收下这珍贵的白璧,思想上的斑污就会增多。”女儿听了,会意地点点头。

于是将礼物退还给了李广利派来的人。

扩展阅读: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感人故事100字 第15篇

背水一战

楚汉相争的时候2113,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5261兵攻打赵国。赵王4102带了二十万大军在1653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 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

这是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 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

史记感人故事100字 第16篇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

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

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镂”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史记感人故事100字 第17篇

唐敬宗宝历年间,亳州一带传说出产圣水,有病的人喝了以后立即痊愈。于是从洛阳到长江以北几十个郡的人,争相捐钱取水,亳州人获利上千万钱。消息不断传递,就像真的一样。当时李德裕在浙西任职,他叫人在市集上用锅盛上圣水,放五斤猪肉进去煮。宣言道:“如果真是圣水,猪肉就应该没有任何变化。”不久之后,肉煮熟了。从此人心稍微安定一些,妖言也就在不久以后平息了。

谣言生事,在中国历史上时常出现,往往造成规模不小的震荡。美国汉学家孔飞力写过一本《叫魂》,就是取材于乾隆时期的真实历史事件,此事牵动了整个国家机构,波及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这类事件,与中国历史的独特架构有关,因为中国传统上官民划分很严格,百姓基本上处于自治之中,但是又极其缺乏教育资源,人格单一,比较容易受谣言的影响。遇到这种事件,最忌讳兴师动众,使用强权弹压,《叫魂》中乾隆帝就是这样主导了一幕闹剧。李德裕很镇定,认识到此类事件只是针对民众的心理层面,所以无须大动干戈,只要消除民众心中的迷惑,用科学的方法来证伪,谣言就会不攻自破。

李德裕的手法中,值得我们推敲的是如何利用公共政策解决特殊问题。谣言生事属于“私”的范畴,最好的方法是将问题摆到台面上,用正常的方法解决。这样处理,所耗费的人力和物力是比较合算的。相反,如果换一种手法,很可能会乱上添乱,耗费很大不说,收效也无法令人满意。

统筹全局者忌讳自乱阵脚,处理紧急事务尽可能运用正常的手段。

史记感人故事100字 第18篇

敢饮者,视酒如无物,大杯喝酒,一饮倾城,至于能否完身而返,则不在其思考范围之内。该品纯以意气取胜,我将之列为下品。能饮者,酒量深不可测,举杯气吞八荒,饮则观者失色。该品以量大取胜,为天赋使然,故我将之列为中品。善饮者则是敢饮与能饮的绝佳结合,亦“敢”亦“能”,攻防皆备,既有战略又有战术,能将饮酒之快乐推演到无以复加的境界,因之无往而不胜,故我将之列为上品。

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人习惯于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如果仅仅是浇浇块垒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是有些人习惯于使酒骂座,不喝酒时是谦谦君子,半斤酒后则成泼皮牛二,这完全是把酒当成可以用来打击敌人的武器,致使每一次喝酒都成了一次有意无意的骂阵。这类将饮酒引向歧途的行为,堪称下下品,当为饮者和饮品的耻辱,是饮者和饮品的双重公敌。但这类全然不知饮酒乐趣为何物的“下下品”却史不绝书,譬如灌夫就是一个无耻的例子。

灌夫是颍阴人。灌夫的父亲本姓张,曾经做过颍阴侯灌婴的家臣,因为受到灌婴的赏识,便被推荐做了二千石级的官。一不做二不休,灌夫的父亲后来干脆将自己的张姓改作了灌姓,摇身一变从张孟变成了灌孟。吴楚叛乱时,灌孟战死,灌夫逞匹夫之勇率属下十多个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驰入吴军营中,一直到达吴军的将旗之下,杀死杀伤了反叛的吴军几十人。最后,虽然他所带去的部下悉数战死,他本人也身受重创十多处,但仍保住了一条性命。灌夫从此扬名天下,后来被皇上任命为中郎将。汉景帝时,灌夫官至代国国相。汉武帝即位后,灌夫被委以重任,担任了淮阳太守,后来又被内调为太仆。

至此,灌夫一直一帆风顺。第一次小坎坷出现在建元二年(前139年)。当时,灌夫与长乐卫尉窦甫喝酒,酒醉的他开始痛打窦甫。这窦甫可是大有来头,是汉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窦太后的兄弟。为了保护灌夫不被太后杀掉,皇上只好先行出手,让灌夫去燕国任国相。几年以后,灌夫故态复萌,犯法丢官,灰溜溜回到长安,从此退居二线,每天喝酒骂人,充大瓣蒜。

因为没有了过多的政治追求,灌夫开始多管闲事,专门结交杰出人士或巨奸大贪,他自己的私人存款很快就达到了几千万钱。他的宗族和宾客扩张权势,垄断利益,在颍川一带作福作威,横行霸道,气焰熏天,炙手可热。

然而,闲居在家的灌夫虽然富有,但却没有政治地位,在朝廷上的影响也就日渐式微。

和灌夫同样有日暮西山之感的是魏其侯窦婴。他的父亲和汉文帝的窦皇后是堂兄妹,到武帝时期,曾做过相国的他自然不会受到任何重用。于是整天也是一副不满一切的样子。就这样,他和灌夫走到了一起。他想依***灌夫去报复那些平日仰慕自己,失势后又抛弃了自己的人,而灌夫想的是依***窦婴尚在的影响力去结交列侯和皇族以抬高自己的名声。两人互相需要,很快一拍即合,深感相见恨晚。

有一天,灌夫拜访当朝丞相武安侯田蚡,田信口开河,说自己有心去看望一下离休干部窦婴。这可是一件大事,因为窦婴和田蚡向来分列两个阵营,窦婴属于太皇太后窦氏一系,而田蚡则属于皇太后王氏的心腹。田蚡政治上的成长伴随的就是窦婴的失败,因此,田蚡要拜访窦婴无疑是件大事。

灌夫为了拉拢感情,使窦婴与田蚡接近,竟然不顾丧服在身而毅然陪侍。窦婴夫妇为了迎接灸手可热的田蚡亦是全力以赴,通宵达旦地布置家宴。谁知田蚡根本就没把此事放在心上,第二天竟然忘得干干净净,约定的时间已到,田蚡尚高卧不起。灌夫只好屈尊亲去求请,田蚡这才满不在乎地过来赴宴。一路上慢腾腾,席间又傲慢无礼,使灌夫恼羞成怒。于是,不敢硬着对抗的灌夫只好借酒撒泼,多次用言语冲撞田蚡,把窦婴弄得里外不是人。

很快有一次机会来了。那年夏天,田蚡要娶燕王的女儿做夫人,太后下了诏令,叫列侯和皇族都去祝贺。本来灌夫既非列侯又非皇族完全可以不去,但经不住窦婴的邀请还是前往。

眼见世态炎凉,灌夫怒火中烧,再次开始借酒发挥。他起身依次敬酒,敬到田蚡时,田拒绝喝满杯,酒后的灌夫一点客气都没有,要求田必须全部喝下,然而田蚡坚持不喝,灌夫只好另找他人出气。

敬酒敬到临汝侯,临汝侯正在跟程不识附耳说悄悄话,又不离开席位。灌夫没有地方发泄怒气,便骂临汝侯说:“平时诋毁程不识不值一钱,今天长辈给你敬酒祝寿,你却学女孩子一样在那儿同程不识咬耳说话!”武安侯对灌夫说:“程将军和李将军都是东西两官的卫尉,现在当众侮辱程将军,仲孺难道不给你所尊敬的李将军留有余地吗?”灌夫此时大义凛然:“今天杀我的头,穿我的胸,我都不在乎,还顾什么程将军、李将军!”客人们见状不妙,纷纷起身,假装去卫生间,渐渐离去。

田蚡恼羞成怒,便命令骑士扣留灌夫。灌夫想出去又出不去。籍福起身替灌夫道了歉,并按着灌夫的脖子让他道歉。灌夫越发火了,不肯道歉。武安侯便指挥骑士们捆绑灌夫放在客房中,叫来长史说:“今天请宗室宾客来参加宴会,是有太后诏令的。请上书皇帝和太后_灌夫,说他在宴席上辱骂宾客,侮辱诏令,犯了‘不敬’罪。”

于是,灌夫被囚禁在特别_里,以前的许多丑闻也被揭出,田蚡派遣差吏分头追捕所有灌氏的分支亲属,都判决为杀头示众的罪名。魏其侯感到非常惭愧,出钱让宾客向田蚡求情,也不能使灌夫获释。

这一事件愈演愈烈,最后演化成了窦婴和田蚡的斗法。

窦婴为了彻底击败田蚡,只好剑走偏锋,在皇帝面前大肆攻击丞相田蚡的短处,以求围魏救赵。田蚡则反唇相讥:我的爱好无非是声色犬马,而你窦婴和灌夫之流却喜欢招集天下豪杰,不分昼夜地探讨天下时局,我倒为你们担心!

最后事情的发展也就完全出乎窦婴的意料之外,整个事件成了汉武帝和太后斗争的一个引线。对窦婴和灌夫心存好感的汉武帝选择了让步,于是灌夫定罪被灭族,窦婴在渭城大街被斩首示众。

史记感人故事100字 第19篇

楚国人黄歇陪伴楚国太子在秦国当人质好几年了,太子的父亲楚顷襄王病重,请求秦国放回太子继位,秦国哪里肯放?黄歇为太子献计,趁楚国使者即将返国的时候,让太子换上下人的衣服,冒充使者的马夫,混出了关外。黄歇自己守在驻秦大使馆里,深居简出,各国大使开会或者秦王召见的时候,黄歇称病不出。估计太子已经昼夜兼程回到了楚国,黄歇才梳妆打扮,以正式的外交礼节参见秦王,请罪说:“我已经偷偷把楚太子送回国了,罪当死,请您杀了我吧。”亲王大怒,立刻就想赐黄歇自杀。应侯范雎劝说道:“黄歇舍生忘死,掩护楚国太子撤退,一旦楚国太子继位,定会重用黄歇,咱们不如赦免黄歇,放他回楚国去,以后楚国和秦国结好,对秦国的大业也有好处。”

黄歇回国三个月后,太子继位,是为考烈王。考烈王拜黄歇为丞相,封为春申君,和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名于天下,号称“战国四公子”。

考烈王三宫六院,居然一直没有子嗣,可见考烈王的生殖系统有毛病,不是阳痿就是早泄。黄歇给他找了许多生殖力旺盛的女人也无济于事。这时赵国人李园出场了。

李园有个亲妹妹,是个艳名远播的美人,李园想把美女妹妹献给考烈王,作为晋身之阶。可是听说考烈王阳痿,怕妹妹生不出儿子,时间长了失宠,自己的荣华富贵也就失去了保障。于是退而求其次,把火力对准了春申君黄歇。

李园极富心计,先通过关系做了春申君的随从,过了一段儿时间请假回家,又故意延误返回的日期。回来销假时,春申君很生气,要惩罚李园,李园辩解说:“齐王派媒人来向我妹妹求亲,我陪他们喝酒商议亲事的细节,所以误了假,请您原谅。”

春申君一听齐王都来向李园妹妹求亲,不觉色心大动,抓耳挠腮地问:“下聘礼了吗?”

李园眼见春申君一步一步进入圈套,肚里暗暗发笑,一本正经地回答说:“还没有呢。”

春申君赶紧问:“我能见见你妹妹吗?”

李园回答:“当然可以了。”

李园带着妹妹来到相府,春申君一见之下,果然是个倾城倾国的美人儿,当仁不让地纳了她为妾,而且不久就有了身孕。

曲线救国的第一步已经得逞,李园和妹妹密谋后,让妹妹给春申君下说辞:“楚王对丞相您的宠信,连他的兄弟都比不上。您已经做了二十多年的丞相,可是楚王没有儿子,百年后势必会立他的兄弟为王。他的兄弟继位后,肯定会重用他们自己的亲信,则将置丞相您于何地况且您掌握了这么多年的朝政大权,对楚王的兄弟多有失礼得罪之处,一旦楚王的兄弟继位,丞相您就大祸临头了,还谈什么保住相位和江东的封地?刚好我已经有了身孕,又没有人知道;我嫁给您时间不长,以楚王对您的宠信,如果您把我献给楚王,楚王也一定会宠信我。假如我天幸生了一个男孩,那么继承楚国王位的就是您的儿子啊。”

这一番说辞果真打动了春申君,春申君于是秘密把李园妹妹送出府外,安置到一个不为人知的住处,然后隆重向楚王推荐李园的妹妹,说得

天花乱坠。楚王当然言听计从,纳李园妹妹为妃。不多时生下一个男孩,楚王大喜之下,立为太子,立李园妹妹为王后,同时重用李园。

李园多年的谋划终于变成了现实。

李园是个心狠手辣的阴谋家,下一步要对付的毫无疑问就是春申君了,因为害怕太子继位之后,春申君和盘托出其中的机密,那样的话春申君就成了太上皇,他李园说不定还会因争权夺利被春申君杀了呢。于是李园秘密豢养了一批死士,借机要杀春申君灭口。

有一个叫朱英的人探知了李园的阴谋,刚好这一年考烈王病重,朱英觉得事不宜迟,立刻谒见春申君,进言道:“世上有飞来横福,也有飞来横祸。今天是一个生死无常的时代,您侍奉的又是一个喜怒无常的国君,因此也必会有飞来之人。”

春申君一听此话费解,就问:“何谓飞来横福?”

朱英说:“您虽然名为相国,可是大权在握,和国君又有什么区别?楚王病重,驾崩后太子继位,可是太子年龄还小,您辅佐太子,就像当年的周公一样摄政。等太子长大之后,您再把朝政大权交给太子,这不就等于您南面称孤,亲自统治楚国吗?此之谓飞来横福。”

春申君又问:“那么何谓飞来横祸?”

朱英说:“李园是太子的舅舅,将来也一定是您的仇人。如今他不理兵事却豢养大批死士,楚王一死,他必定抢先入宫夺权,杀您灭口。此之谓飞来横祸。”

春申君又问:“那么何谓飞来之人呢?”

朱英说:“您把我安置到宫中郎中的位置上,楚王一死,李园必定先入宫,那时我趁机替您杀掉李园。我就是飞来之人哪!”

没想到春申君听完这番话,来了一句:“你就算了吧!李园不过是一个软弱之辈,我对他向来又很好,他怎么会反目为仇呢!”

朱英看春申君不纳谏,恐怕以后灾祸上身,赶紧逃亡。

十七天后,考烈王驾崩,果然不出朱英所料,李园抢先入宫,在棘门之内埋伏下死士。春申君入宫吊唁,刚一走进棘门,李园的死士冲出来刺杀春申君,砍下他的头扔到棘门外面。李园随即灭了春申君全家,立李园妹妹的儿子为楚王。李园全面把持了楚国大权。

史记感人故事100字 第20篇

【公仪休拒鱼】

出处《史记·循吏列传》

公仪休在鲁国为相,这个公仪休在饮食方面的爱好就是吃鱼。

一日,就有人投其所好给他献上了一条鱼。

按咱们今人的“理解”,一个堂堂相国,收人一条鱼算什么,让人直接拎到厨房去得了。

可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他老人家竟然坚决不受。他的弟子们都劝他,你老人家最喜欢吃的就是鱼,如今人家送上门来了你怎么反而不要呢?公仪休解释说:“我正是因为喜欢吃鱼,才坚决不接受这条鱼的。

你们想,如果我今日收下了这条鱼而导致有朝一日丢了相位,虽然我喜欢吃鱼,却再也不能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了。

如果我不收这条鱼,保住自己的相位,就能够长久地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了。”

史记感人故事100字 第21篇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时候,在吴中(今江苏省苏州市)的项梁、项羽起而响应。项梁的父亲,也就是项羽的祖父,是楚国名将项燕。项羽从小死了父亲,是在叔叔项梁的照顾下长大的。他小小年纪便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叔父教他书法,他不用功;让他去学习剑术,他也不肯努力。项梁很生气就骂他没有出息。但项羽却说:“念书写字,顶多记记姓名罢了;剑术学好了也只能和几个人对打,我要学那种一人敌万人的本领。”项梁听项羽这么一说,认为侄子胸有大志,就教项羽学习兵法。项梁本人因善于结交朋友,碰到人家有什么大事,他都赶去帮忙,当地的百姓都很喜欢他,他也就成了吴中豪杰的领袖,连地方官也要敬他几分。

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时,经过吴中,许多人前来观看。站在两旁的百姓,一见这威风凛凛(lǐn)、豪华壮丽的皇帝车驾奔驰而来,都呆呆地站着,大气也不敢喘(chuǎn)。只有站在人群里比别人高出一头的项羽,瞪着浓眉下一双有神的大眼,脱口说道:“这有什么了不起,谁都可以取代他!”项梁吓得赶快捂住项羽的嘴悄悄地警告道:“你在这儿胡说八道,让别人告发了可是要灭九族的呀。”回到家里,项羽埋怨叔父说:“平日您总是让我练习武艺,学习兵法,让我念念不忘家国之恨,今天您怎么这样胆小怕事呢?”项梁说:“我们是要干一番大事业,不能心急气躁。要想报仇,就必须学会等待时机。”

就在这一年,秦始皇在回咸阳的路上病死。第二年,二世继位,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消息传来以后,项梁和项羽万分高兴和激奋,他们感到为楚国报仇的时机已经到来了,就杀掉了当地的郡守,召集起8000子弟兵,起兵反秦。

过了不久,有消息传来,陈胜被秦将章邯打败,项梁赶快率领江东8000子弟兵,渡过长江,向西面前线挺进。一些零散的反秦队伍,如陈婴、英布、吕臣等率领的武装,都纷纷投奔到项梁的队伍中来,使这支部队一下子增长到六七万人。但是这时陈王已经被叛徒庄贾杀死,张楚_已经四分五裂。在这个紧要关头,项梁在薛县(今山东省滕州市南)召开各路起义军首领会议,商量要公推一个起义军的首领。这时候,有个叫范增的70多岁的老头子赶来献计,他对项梁说:“秦灭六国,楚最不幸。楚怀王被骗到秦国,死在秦国,楚国人至今怀念着他。您从江东起兵,有很多人前来投奔您,这是因为您家世世代代是楚国的大将,人们希望您恢复楚国。您如果拥立楚怀王的后代为王,就一定能够号召更多的老百姓。”

项梁觉得范增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人四处寻访楚怀王的后代。没过多久,大家找到一个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这时他才13岁,正替人家当放羊娃。于是项梁带领大家把熊心立为楚王,为了顺应楚人怀念故国的心情,仍称他做“楚怀王”。这个消息传开以后,果然又有很多人赶来参加项梁的队伍。

项梁把楚怀王安置在盱眙(今山东省盱眙县东北),自己带兵继续西进。他在东阿(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打败章邯,又在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东北)东面大破秦军,接着又攻下了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南)。这时候,原先齐、赵、燕、魏等国的旧贵族,也都在自己的土地上立了王,恢复了自己国家的名称,秦朝的天下眼看就要完蛋了。项梁命令项羽和不久前来投奔他的刘邦带兵急速西进。项羽和刘邦杀死了秦朝的大将李由。章邯见形势危急,赶快请秦朝政府派援军,乘着项梁得胜后骄傲自满,没有防备的机会,偷袭定陶,杀死了项梁。项梁一死,起义军的队伍受到很大损失,项羽、刘邦、吕臣等只好撤退到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采取守势。

再说秦将章邯击破了项梁率领的楚军主力之后,认为楚军元气大伤,用不着担心了,于是把项羽他们撇开不管,带领大军北渡黄河,攻打当时自称赵王的赵歇。赵王和他的谋臣张耳、陈余没有防备秦军的进攻,一战就败,只好退到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固守。章邯派大将王离和涉间把巨鹿城围困得如铁桶一般,秦军在城外布成了铁墙般的防线,章邯自己则率领主力运输粮草,供应王离的围城大军。

赵军被围困得顶不住了,赶紧派人四处求救,燕齐两国授赵大军早就赶到了,但一见秦军势力强大,谁也不肯充当那碰石头的鸡蛋,都缩头缩脑地远离秦军驻扎。

再说楚怀王接到赵王求援的书信,赶紧准备援军,派宋义为上将军,叫他带着次将项羽、末将范增北上救赵。

宋义率领大军由彭城出发,将士们休整了几个月,现在听说要去和秦军的主力拼杀,一个个摩拳擦掌,斗志很旺。但是宋义却是一个胆小怕事、自私自利的小人,他用甜言蜜语取得怀王的信任,骗取了兵权,但他根本就不想到城下和秦军拼命。当他走到安阳(今山东省曹县东)的时候,便号令全军原地休息,这一住就是40多天,他自己每天在大帐中饮酒作乐,从不提出兵援赵的事。

项羽实在忍耐不住,便来见宋义:“救兵如救火,现在赵王危险,我们应该立即率兵渡过黄河,与赵王来个里应外合,就一定能够大败秦军!”宋义斜着眼看了项羽一下,慢吞吞地说:“你哪里懂得兵法的妙用!我们的目标是消灭秦军,我的主意是先让秦赵拼个你死我活,我们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在战场上冲锋打仗,我比不上你,要说出谋划策,你可就比我差远了。”项羽遭到一场抢白,强压着火儿没发作,怒哼哼地走出了军帐。

宋义冲着他的背影冷笑着,随即起草了一道命令,公布于全军说:“将士们打起仗来应该像虎狼那样凶猛,可谁要是不服从命令,一概都得砍头。”这显然是冲着项羽来的,叫他乖乖地服从命令。

项羽本是个火暴脾气,怎么会咽下这口气?一天早晨,他全副武装,大步跨进宋义军帐,再次要求立即出兵救赵。宋义大发脾气,喊:“我的军令已下,难道你要以头试令吗?”项羽大吼一声:“我要借头发令!”宋义本是个草包,顿时吓得软成一团,项羽一剑斩下他的脑袋。将士们听说杀了宋义,都立刻表示愿意服从项羽的指挥,并拥立项羽代理上将军一职。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项羽担任了援赵大军的主帅,下令士兵每人带足三天的口粮,然后又下令砸碎全部行军做饭的锅。将士们都愣了,项羽说:“没有锅,我们可以轻装前去,立即挽救危在旦夕的赵国!至于吃饭嘛,让我们到章邯军营中取锅做饭吧!”大军渡过了漳(zhāng)河,项羽又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同时烧掉所有的行军帐篷。战士们一看退路没了,这场仗如果打不赢,就谁也活不成了。

项羽指挥楚军很快包围了王离的军队,同秦军展开了9次激烈的战斗,渡河的楚军无不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个个如下山猛虎,个个都奋勇拼杀。沙场之上,烟尘蔽日,杀声震天。楚军将士越斗越猛,直杀得山摇地动,血流成河。经过多次交锋,楚军终于以少胜多,把秦军打得大败,杀死了秦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被打得走投无路,放火自焚(fén)而死,章邯带着残兵败将急忙后退。那些旧贵族派来的援军,看到项羽大获全胜,又是佩服,又是害怕。从此项羽就做了上将军,诸侯的军队都归他统率。

章邯带领残兵败将后退了几十里,派人到咸阳去求援兵。但赵高正忙着夺位,一个援兵也没派,章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就率领剩下的秦军投降了项羽。

巨鹿这一场恶战,项羽的楚军击败了秦军的主力,强大的秦王朝已经无力抵挡农民起义军的进攻了。不久,刘邦的队打进咸阳,推翻了秦朝的统治。项羽立即带兵西进,项羽被称为“西楚霸王”范曾却对他说:“如果你想永远称为大王,就必须杀死刘邦。”但是项羽心想:“曾经是朋友,为是么一定要成为敌人?”

在鸿门宴上你一再推延不愿意杀死刘邦,还把刘邦封为汉王,可谁又有知道英雄相惜的情意呢?

你败了,败得一塌糊涂。尽管你“力拔山兮气盖世”,但你也只能突围而逃,留下虞姬,香消玉损。

对面,就是你日夜思念的家乡——江东。乌江江心有一条船,度过去你便可以重整旗鼓。

但你不愿意度过乌江,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认为大势已去,难有回天之力了。

你倒下了,带着遗恨,也留给后世许多思考。

史记感人故事100字 第22篇

李煜:词人皇帝

四十年的短暂岁月,他无悔度过,有过荣华与富贵,也有过艰辛与无奈。一生的追求,永远在历史长河中定格,词人皇帝——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词人一帝。软禁磨灭不了他的意志,苦难摧毁不了他的心趣,他用心血浇灌自己的梦想种子,终于绽放出词帝之花。

李煜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是被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本无心争权夺利,一心向往归隐生活,登上王位完全是无意,他曾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他嗣位时,南唐已奉宋正朔,多次入宋朝进贡,苟安于江南一隅。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荒靡的生活,风格柔靡,但是这并不是他向往,他甚感空虚无奈;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李煜词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主前期词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

史记感人故事100字 第23篇

司马迁的励志故事:司马迁学认字

司马迁小的时候,是个爱静不爱动的孩子,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着爸爸。白天,小朋友们都在外边玩儿,司马迁却搬个小板凳坐到爸爸身边,听他读书,看他写字、画画。“爸爸的大笔可真神奇!”小司马迁心里想。晚上,吃过饭,司马迁蹦着跳着扑到爸爸怀里,“爸爸,今天讲什么故事呀?”

随着司马迁一天一天长大,他有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爸爸知道那么多的事情,会讲那么多的故事呢?”

原来爸爸都是从书上看到的,可司马迁翻了翻,他一点儿都看不懂,急得都要哭了。

从那天开始,司马迁跟着爸爸学认字了。

司马迁的励志故事:司马迁忍辱负重的励志故事

司马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就在他着手写这部史书的第七年,发生了李陵案。贰师将军李陵同匈奴一次战争中,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白,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残酷的“腐刑”。

受刑之后,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前后共历时18年,终于写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共526500字。开创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史料丰富而翔实,历来受人们推崇。鲁迅曾以极概括的语言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情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_,受了刑。他痛苦地想:这是我自己的过错呀。

于是,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巨大着作《史记》。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着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他对于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给予高度的评价;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态度。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近的文字。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因此,《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着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着作,司马迁依靠自己的信念,创造了奇迹。

司马迁的励志故事:司马迁小时候的读书故事

司马迁幼年是在韩城龙门度过的。龙门在黄河边上,山岳起伏,河流奔腾,风景十分壮丽。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滋养了幼年的司马迁。他常常帮助家里耕种庄稼,放牧牛羊,从小就积累了一定的农牧知识,养成了勤劳艰苦的习惯。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司马迁10岁就阅读古代的史书。他一边读一边做摘记,不懂的地方就请教父亲。由于他格外的勤奋和绝顶的聪颖,有影响的史书都读过了,中国三千年的古代历史在头脑中有了大致轮廓。后来,他又拜大学者孔安国和董仲舒等人为师。他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立志做一名历史学家。

一天,快吃晚饭了,父亲把司马迁叫到跟前,指着一本书说:“孩子,近几个月,你一直在外面放羊,没工夫学习。我也公务缠身,抽不出空来教你。现在趁饭还不熟,我教你读书吧。”司马迁看了看那本书,又感激地望了望父亲,说:“爸爸,这本书我读过了,请你检查一下,看我读得对不对?”

说完把书从头至尾背诵了一遍。

听完司马迁的背诵,父亲感到非常奇怪。他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神童,不相信无师自通,也不相信传说中的神人点化。可是,司马迁是怎么会背诵的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司马迁赶着羊群在前面走,父亲在后边偷偷地跟着。羊群翻过村东的小山,过了山下的溪水,来到一片洼地。洼地上水草丰美,绿油油的惹人喜爱。司马迁把羊群赶到草地中央,等羊开始吃草后,他就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来读,那朗朗的读书声不时地在草地上萦绕回荡。看着这一切,父亲

全明白了。他高兴地点点头,说:“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从20岁起,司马迁开始到各地游历,考察历史和风土人情,为他日后编写史书提供了充足的史料。做太史令后,他常有机会随从皇帝在全国巡游,又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还了解到统治集团的许多内幕。他还如饥似渴地阅读宫廷收藏的大量书籍,收集了各种重要的史料。就在他写《史记》的时

候,为李陵说情触犯了汉武帝,被关入_,判处了重刑。

司马迁出狱后继续写作,经过前后10年艰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史记》。这部巨著,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史记感人故事100字 第24篇

魏源是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改革家、史学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人们常常称赞他博古通今、造诣精深。人们所不知道的,是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英才。

这位英才的名字叫石昌化。

魏源15岁在县试中,认识了小他一岁竞争对手石昌化。主考官发现这两人年龄虽小,文章都属上佳。因为难分伯仲,便将他俩同时“拔置前茅,赞为双璧”。第二年,魏源和石昌化又同时参加了“府试”,分别获得冠军、亚军。

魏源能成功,绝对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甚至因为在书房里待得太久,连自己家的仆人都认不出来了。

石昌化在认识魏源后,感到自己的见识与学问与魏源还有一段差距。一心争强好胜的他开始琢磨,自己该如何缩短差距,赶上魏源呢?

石昌化开始给自己加码:魏源读书读到三更,那我就读到五更。魏源读到五更,那我就通宵熬夜。如此拼命的他没想到,“梅花没香苦寒枯”。由于过分刻苦,石昌化患风寒引发痨病,进而呕血。

身体垮了,学业也就无从继续,这个早年与魏源站在同一起跑线神童,因为过分苛求自己,失去了参加殿试的机会,“以病剧而不得与魏同捷”。

魏源不努力,绝对成不了魏源,石昌化过于努力,却只成为历史上一个无名小卒。

你知道大树最高能长多高吗?科学家说,一棵大树再怎么具有生命力,也只能长到122米到130米,不是大地撑不起它,而是它自己撑不起自己。在130米的极限,再长一米,甚至哪怕几厘米,都可能自己压垮自己,轰然倒塌。其实在人生中,读书、工作、理想都是如此。要十分努力,却不可超出自己的能量极限,尤其不能把别人的高度当成自己一定要达到的高度,否则往往不成功,却逼苦了自己。

史记感人故事100字 第25篇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感人故事100字 第26篇

司马迁是中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和作家。他从小就接受了历史学家父亲对历史知识的教育,因此他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20岁开始,他参观了几次全国旅行,获得了历史书上没有的大量历史资料。同时,他最初熟悉了全国的地理环境,广泛接触了人民和现实生活,这使他决心写一本前所未有的历史书。

为了集中精力写好这本书,他杜门谢客,每天一办完公务,就钻进书房里去了,一直写到深夜。正当他写得比较顺利的时候,一件意外的事使他不得不中断写作。

他过去的同事李陵和李光一起去打匈奴。结果,他因寡不敌众,被俘后向敌人投降。因为他对李陵的印象很好,他写信为李陵辩护,说他是假投降,不要责怪他。

当时,汉武帝非常生气,立即下令将他送进_。司马搬进了_,遭受了折磨,但他仍然想在出狱后完成他的工作。谁知道一年后,不仅没有被释放,而且加重了惩罚:对他进行了监禁。

听到这个消息后,他真的很想死。因为这种惩罚让人不男不女,还有什么活着呢?但当他想到自己未完成的工作时,他咬紧牙关,接受了残酷而野蛮的惩罚。

后来,他被赦免并命令成为中国书记,但官僚们不时嘲笑他的外表和类似女人的声音。他忍受着身体的痛苦和精神的打击,继续写他的书。

有一天,他来到自己的研究,看着窗外的白色沉思,从触摸他的脸颊,因为没有心爱的胡子,突然想到他的奇怪的耻辱,突然愤怒地冲到脑顶,早期的白发似乎一个接一个地竖起来。

他想:我为此而活,我一定要像窗外的古柏一样,不怕风雨,坚持写到底!

就这样,他写了18年,直到成为60岁的老人,才完成了52万多字的辉煌

《史记》。如果从二十岁搜集资料时算起,一共用了四十年的时光。

史记感人故事100字 第27篇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睢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本文内容摘抄自互联网,只做模板演示使用,无其它用途,如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发送邮件至2012553798#qq.com反馈,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sirwk.com/gushi/c7558e9d1f956b016d1fdba7ea132378.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工作日:9:30-18:30,节假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