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名人故事200字左右(热门22篇)

鲁迅名人故事200字左右 第1篇

1830年,81岁的歌德对他的朋友爱克曼,毫无顾忌地说出他的憎恨:“我知道得很清楚,我是许多人的眼中钉,他们很想把我拔掉。他们无法剥夺我的才能,于是就想把我的人格抹黑,时而说我骄傲,时而说我自私,时而说我妒忌有才能的青年作家……”这位老人没完没了地埋怨,一直啰嗦到1832年3月22日逝世才闭上嘴。

《歌德谈话录》的中文译者朱光潜先生,对大师的`这种情绪加以注释:“歌德因政治上的保守而被当时的进步人士冷落甚至抨击,他到临死前还耿耿于怀,这也体现了伟大诗人和德国庸俗市民这两重性格的矛盾。”

鲁迅名人故事200字左右 第2篇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早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

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到刀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

“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

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

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

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

从此,鲁迅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目标,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数以万记的中华儿女,起来同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夜以继日地写作。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

鲁迅名人故事200字左右 第3篇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一生,不知疲倦地工作和学习,从来不浪费时间。

许广平在《 鲁迅的日常生活》中写道:“因为工作繁忙和来客的不限制,鲁迅生活是起居无时的。大概在北京时平均每天到夜里十到十二时始客散之后,稍稍休息,看看书,二时左右才入睡。他的睡眠常常只有两三个小时,衣裳不脱,甚至盖被不用。就这样,像士兵伏在战壕休息一下一样,翻个身醒了,抽一支烟,起来泡杯清茶,又开始写作了。野草,大部分是在这个时候产生出来的。”

艺术大师李可染说过一句话:“我不一定是好人,但确实没有时间去做坏事。”1954年,李可染和张仃、罗铭想去江南写生,他在一家杂志社预支了一百元稿费。他一边走一边画,衣服破了,鞋子破了。李可染的`脚有些畸形,穿的鞋子需要妻子特殊加工。对于他来说,行走是一件痛苦的事,可他硬是穿着这样的鞋走了几个月,鞋子磨破了几双。几个月之后回家,人已形同乞丐,而三个人几个月一百元钱竟然没有花完。他们把所有时间都用在行走和画画上,没有时间花钱。

成功需要成本,而时间就是最好的成本。鲁迅和李可染对时间的运用,已经达到了争分夺秒的地步。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做更多的事,获得更大的成功。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抱怨时间不够用,其实并非如此。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想要挤总会有的。

鲁迅名人故事200字左右 第4篇

吕蒙正正是宋朝的大臣,不喜欢与人斤斤计较。

他刚任宰相时,有一位官员在帘子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个无名的`小子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大步走了过去。其他参政为他愤愤不平,准备去查问是什么人敢如此胆大包天,急忙阻止了他们。

散朝后,那些参政还感到不满,后悔刚才没有找出那个人。吕蒙正正对他们说:“如果一旦明白了他的姓名,那么就一辈子也忘不掉。这样的话,耿耿于怀,多么不好啊!所以千万不要去查问此人姓甚名谁。其实,不明白他是谁,对我并没有什么损失呀。”当时的人都佩服他气量宏大。

鲁迅名人故事200字左右 第5篇

1、所谓“雅人”,原不是一天雅到晚的,即使睡的是珠罗帐,吃的是香稻米,但那根本的睡觉和吃饭,和俗人究竟也没有什么大不同;就是肚子里盘算些挣钱固位之法,自然也不能绝无其事。但他的出众之处,是在有时又忽然能够“雅”。倘使揭穿了这谜底,便是所谓“杀风景”,也就是俗人,而且带累了雅人,使他雅不下去,“未能免俗”了。若无此辈,何至于此呢?所以错处总归在俗人这方面。

2、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又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

3、到民众中去进行文化改革有志于改革者倘不深知民众的心,设法利导,改进,则无论怎样的高文宏议,浪漫古典,都和他们无干,仅止于几个人在书房中互相叹赏,得些自己满足。

4、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

5、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就有闲阶级而言,我以为大体是的确的。

6、一切文物,都是历来的无名氏所逐渐的造成。

7、人们遇到要支持自己的主张的时候,有时会用一枝粉笔去搪对手的脸,想把他弄成丑角模样,来衬托自己是正生。但那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

8、几个朋友祝我安乐,几个仇敌祝我灭亡。我……死掉了,连仇敌也不使知道,不肯赠给他们一点惠而不费的欢欣。

9、体质和精神都已硬化了的人民,对于极小的—点改革,也无不加以阻挠,表面上好像恐怕于自己不便,其实是恐怕于自己不利,但所设的口实,却往往见得极其公正而且堂皇。

10、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

11、我们究竟还是未经革新的古国的人民,所以也还是各不相通,并且连自己的手也几乎不懂自己的足。

12、将革命使一般人理解为非常可怕的事,摆着一种极左倾的凶恶的面貌,好似革命一到,一切非革命者就都得死,令人对革命只抱着恐怖。其实革命是并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的。

13、有一堆蛆虫在这里罢,一律即即足足,自以为是绅士淑女,文人学士,名宦高人,互相点头,雍容揖让,天下太平……

14、人而没有“坚信”,狐狐疑疑,也许并不是好事情,因为这也就是所谓“无特操”。但我以为信运命的中国人而又相信运命可以转移,却是值得乐观的。

15、人世上并没有这样一道矮墙,骑着而又两脚着地,左右稳妥,所以即使吞吞吐吐,也还是将自己的魂灵枭首通衢,挂出了原想竭力隐瞒的丑态。……丑态而蒙着公正的皮,这才催人呕吐。

16、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国,我的笔要算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也不留情面。但我又知道人们怎样地用了公理正义的美名,正人君子的徽号,温良敦厚的假脸,流言公论的武器,吞吐曲折的文字,行私利己,使无刀无笔的弱者不得喘息。倘使我没有这笔,也就是被欺侮到赴诉无门的一个;我觉悟了,所以要常用,尤其是用于使麒麟皮下露出马脚。

17、近几时我想看看古书,再来做点什么书,把那些坏种的祖坟刨一下。

18、倘若思想照旧,便仍然换牌不换货。

19、对于文学上的“小摆设”——“小品文”的要求,却正在越加旺盛起来,要求者以为可以靠着低速或微吟,将粗犷的人心,磨得渐渐的平滑。

20、大战斗却都为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

21、则普天下之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22、造化常为庸人设计。

23、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比空等天赋的天才有把握。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

24、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

25、人不能将别人都作坏人看,能帮的也还是帮,不过最好是量力,不要拼命就是了。

26、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27、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

28、她却是什么都记得:我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的一般,能够滔滔背诵;我的举动,就如有一张我所看不见的影片挂在眼下,叙述得如生,很细微,自然连那使我不愿再想的浅薄的电影的一闪。

29、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0、时间对付我来说是很名贵的,用经济学的目光看是一种财产。

鲁迅名人故事200字左右 第6篇

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他想迁到越国去。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必须会贫穷的。”“为什么?”“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大道理: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就务必适合社会环境需要。如果脱离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得需要,决定自己的行动,更好去发挥自己的专长。

鲁迅名人故事200字左右 第7篇

鲁迅名人语录

1、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事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2、我先前自负,从来不知道所谓疲劳。现在才知道是不对的,所以并无大不同者,乃是因为并未疲劳,也就是并未出力工作的缘故。

3、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4、然而我们是忘却了自己曾为孩子时的情形了,将他们看作一个蠢才,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即使因为时势所趋,只得施一点所谓教育,也以为只要付给蠢才去教就足够。于是他们长大起来,就真的成了蠢才,和我们一样了。

5、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6、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又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

7、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8、要用眼睛去读社会这部书。

9、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10、觉醒的人,愈觉有改造社会的任务。

11、要估定人的伟大,则精神上的大和体格上的大,那法则完全相反。后者距离愈远即愈小,前者却见得愈大。

12、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

13、人生却不在拼凑,而在创造,几千百万的活人在创造。

14、我想不做“名人”了,玩玩。一变“名人”,“自己”就没有了。

15、现在中国顽固派的复古,把孔子礼教都拉出来了,但是以他们拉出来的是好的么?如果是不好的,就是反动,倒退,以后恐怕是倒退的时代了。

16、有两种很特别的现象: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又回复过来,即是反复,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并不废去,即是孱杂……虽至今日,而许多作品里面,唐宋的,甚而至于原始人民的思想手段的糟粕都还在。

17、所谓“大师”“学者”之流,则一味自吹自捧,绝不可靠。

18、现在的许多论客,多说我会发脾气,其实我觉得自己倒是从来没有因为—点小事情,就成友或成仇的人。我还不少几十年的老朋友,要点就在彼此略小节而取其大。

19、我愿意我的东西躺在小摊上,被愿看的买去,却不愿意受正人君子赏识。

20、幻想飞得太高,堕在现实上的时候,伤就格外沉重了;力气用得太骤,歇下来的时候,身体就难于动弹了。

21、平生所作事,决不能如来世之意,但自问数十年来,于自己保存之外,也时时想到中国,想到将来,颇为大家出一点微力,却可以自白的。

22、一个人的言行,总有二部分愿意别人知道,或者不妨给别人知道,但有二部分却不然。然而一个人的脾气,又偏爱知道,别人不肯给人知道的一部分。

23、凡活的而且在生长者,总有着希望的前途。

24、我在中国,看不见资本主义各国之所谓“文化”;我单知道他们和他们的奴才们,在中国正在用力学和化学的方法,还有电气机械,以拷问革命者,并且用飞机和炸弹以屠杀革命群众。

25、私塾的先生,一向就不许孩子愤怒,悲哀,也不许高兴。皇帝不肯笑,奴隶是不准笑的。他们会笑,就怕他们也会哭,会怒,会闹起来。

26、弄文学的人,只要(一)坚忍,(二)认真,(三)韧长,就可以了。不必因为有人改变,就悲观的。

27、现在很有懂得理论,而感情难变的作家。然而感情不变,则懂得理论的度数,就不免和感情已变或略变者有些不同,而看法也就因此两样。

28、魂灵被风沙打击得粗暴,因为这是人的魂灵,我爱这样的魂灵;我愿意在无形无色的鲜血淋漓的粗暴上接吻。

29、留情面是中国文人最大的毛病。他以为自己笔下留情,将来失败了,敌人也会留情面。殊不知那时他是决不留情面的。做几句不痛不痒的文章,还是不做好。

30、反对教师无端使劲,像填鸭似的来硬塞学生。

31、也就是白活一世,于己于人,都无益处。

32、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比空等天赋的天才有把握。这—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

33、真的猛土,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34、我看作家协会一定小产,不会像左联,虽镇压,却还有些人剩在地底下的。

35、科学来替换了这迷信,那么,定命论的思想,也就和中国人离开了。假定真有这一日,则和尚,道士,巫师,星相家,风水先生……的宝座,就都让给了科学家,我们也不必整年的见神见鬼了。

36、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然而他所据以缀合,抒写者,何一非社会上的存在,从这些目前的人,的事,加以推断,使之发展下去,这便好像预言,因为后来此人,此事,确也正如所写。

37、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38、对敌人决不能讲宽容、仁恕和委曲求全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39、我极愿意先看看战斗的青年的战斗。

40、倘用暗杀就可以把人吓倒,暗杀者就会更跋扈起来。他们造谣,说我已逃到青岛,我更非住在上海不可,并且写文章骂他们,还要出版,试看最后到底是谁灭亡。

41、现在的人间也还是“大王好见,小鬼难当”的处所。出路是有的。何以无呢?只因多鬼祟,他们将一切路都要糟蹋了。这些都不要,才是出路。

42、有些手执皮鞭,乱打苦工的背脊,自以为在革命的大人物,我深恶之,他其[实]是取了工头的立场而已。

43、至于中国的所谓手段,由我看来,有是也应该说有的,但决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文那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

44、做人民大众的“牛”歌颂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革命精神万家墨面没蒿菜,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45、愿中国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

46、我以为如果外国人来灭中国,是只叫你略能说几句外国话,却不至于劝你多读外国书,因为那书是来灭的人们所读的。但是还要奖励你多读中国书,孔子也还要更加崇奉,像元朝和清朝一样。

47、倘若—定要问我青年应当向怎样的目标,那么,我只可以说出我为别人设计的话,就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以过去和现在的铁铸一般的事实来测将来,洞若观火!

48、师如荒谬,不妨叛之,但师如非罪而遭冤,却不可乘机下石,以图快敌人之意而自救。

49、中国原是“把人不当人”的地方,即使无端诬人为投降或转变,_或_,社会上也并不以为奇怪。

50、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见为止。人物的模持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

51、天下本无所谓闲事,只因为没有这许多遍管的精神和力量,于是便只好抓—点来管。为什么独抓这一点呢?自然是最和自己相关的,大则因为同是人类,或是同类,同志;小则,因为是同学,亲戚,同乡,——至少,也大概叨光过什么,虽然自己的显在意识上并不了然,或者其实了然,而故意装痴作傻。

52、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53、世界决不和我同死,希望是在于将来的。

54、使我自己说,我大约也还是一个破落户,不过思想较新,也时常想到别人和将来,因此也比较的不十分自私自利而已。

55、世间实在还有写不进小说里去的人。倘写进去,而又逼真,这小说便被毁坏。譬如画家,他画蛇,画鳄鱼,画龟,画果子壳,画字纸篓,画垃圾堆,但没有谁画毛毛虫,画癫疮,画鼻涕,画大便,就是一样的道理。

56、口中国人的脊梁中国人向来有点自大。——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爱国的自大”。这便是文化竞争失败之后,不能再见振拔改进的原因。

57、而辩护古人,也就是辩护自己。

58、倘若先前并无可以师法的东西,就只好自己来开创。

59、青年思想简单,不知道环境之可怕,只要一时听得畅快,说得畅快,而实际上却是大大的得不偿失。

60、我觉得中国人所蕴蓄的怨愤已经够多了,自然是受强者的蹂躏所致的。但他们却不很向强者反抗,而反在弱者身上发泄,兵和匪不相争,无枪的百姓却并受兵匪之苦,就是最近便的证据。再露骨地说,怕还可以证明这些人的卑怯。卑怯的人,即使有万丈的愤火,除弱草以外,又能烧掉什么呢?

61、被我自己所讨厌的人们所讨厌的人,我有时会觉得他就是好人物。

62、旧的和新的,往往有极其相同之点。

63、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64、愈是无聊赖,没出色的脚色,愈想长寿,想不朽,愈喜欢多照自己的照片,愈要占据别人的心,愈善于摆臭架子。

鲁迅名人故事200字左右 第8篇

怀揣梦想 离家求学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用手中的笔写出数百万字的著作、刻画无数人物、传达时代精神,在后人的眼中,他是刚毅坚强的“民族魂”。然后,小时候的鲁迅是个很活泼的孩子。他的童年是月色下从摇晃在水面上的乌篷船里传来的悠扬戏声;是船内与小朋友们分享从自家地里“偷”来的豆子的甜美滋味;是“百草园”里会弹琴的蟋蟀、会唱歌的油蛉、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还有那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鲁迅的童年是丰富而自由的,这样的童年,无疑对他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岁的时候,鲁迅挥别了带给自己无穷趣味的“百草园”来到“三味书屋”。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地下一层的一角,一张八仙桌与一个藤椅静静地摆放在那里,几个长条凳散落于对面,这是仿照当年“三味书屋”的课堂仿制的。现在的我们似乎能透过这温暖的场景看到当时学问极好的寿镜吾老先生,看到读书时的鲁迅如何在自己的桌角上刻那个“早”字。在“三味书屋”学习的时间里,鲁迅不断为自己充电,他熟读儒家经典,也不拘泥于课堂所学,在课下广泛阅读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在关注人文的同时观察自然。“三味书屋”的沉静和丰富让鲁迅的精神空间得到了极大地开拓,为以后鲁迅在思想与文学上的创造打下了基础。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鲁迅的童年也并非一帆风顺。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久后,父亲病重,整个家庭更是从小康陷入了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担起了家庭的负担。他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之间,当了家里的东西,才能换回买药治病的钱。当铺伙计的眼神和周围人的歧视,让鲁迅第一次充分地感受到社会的冷酷与势利。由于家境大不如前,为了省钱,鲁迅便自己寻药。那时候绍兴城里的人们时常见到一个半大的孩子遍翻百草园的土地,去寻找可以做药引的蟋蟀。或是四处打听,只为寻找药方上那一味奇特的“平地木十株”。然而,他的努力也没能改变痛心的结果,鲁迅的父亲最终因庸医的延误而离世,这一变故让少年鲁迅的思想受到了很大震撼。他开始了对人世与人心的思考。

1898年,年仅18岁的鲁迅怀揣着梦想离开了家乡,到异地去寻求新的出路。他先后进入南京水师学堂和路矿学堂求学。

在南京,赶上看新书风潮的鲁迅在一个星期日跑到城南买下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刚读了几页便一发不可收拾。“哦,原来世界上竟然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连本家的老辈都要说他:“你这孩子有点不对了,拿这篇文章看来看去,还抄下来看。”但鲁迅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继续研究。

“‘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这本书带给了鲁迅许多不同的思想,他开始感受到在这样激烈竞争的世界里,处于落后地位的中华民族面临着如何紧迫的危机。

在这种紧迫感的催使下,1902年,鲁迅踏上了开往日本的轮船,他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希望毕业以后能够以医救国。

留学遭歧 弃医从文

北京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的一份泛黄的“成绩单”记录着鲁迅当时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求学时的成绩:解剖学分、组织学分、生理学分、伦理学83分、德语60分、物理60分、化学60分、平均分。他成绩不算优异,但也没有“落第”,在142名同学中鲁迅排名第68。

但就是成绩单上的解剖学分却让当时的鲁迅深受打击。分,这个还没有及格的成绩却成了同学们的怀疑的对象。在其他同学的眼中,这个来自落后中国的学生根本不可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考取这样的分数,那么一定是老师藤野严九郎泄露了考题给他。面对同学的质疑,鲁迅痛苦地发现,身为一个弱国子民就连学习成绩都要受到无端的质疑。

更大的屈辱还在后面。在一堂细菌学课上,教师已经讲完但还没到下课时间,便用幻灯放了几段片子,片子中是日俄战争的时候,日军抓了一个中国人要处决,说他做了俄国间谍,刑场四周有很多身强力壮的中国人正津津有味地围观被处死的同胞。围观者脸上的麻木和冷漠狠狠地刺向了鲁迅的心,使他明白了精神不健全的国人,无论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为了改变国人的精神,鲁迅决心弃医从文,走上了救国救民的文学道路。

救援学生 为民呐喊

虽然鲁迅在批判国人的麻木不仁时是犀利无情的,但他的一生中始终关怀着代表中国未来的青年。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工作时,曾把他从日本带回来的长泽龟之助撰写的《代数学辞典》等三本精装的数学书籍馈赠给青年学生王铎中,对他说:“你年纪轻,记性好,要抓紧时间多看些书。看书的面也可广一点,基础广而坚实,专也容易了。”

1927年4月15日,广州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老天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一天里整个城市的不安。就在三天前,_在广东大肆追捕杀害_人,中山大学也遭到了军警的搜捕,许多师生被捕。

在这段风雨交加的路上,鲁迅匆忙从中山大学的白云楼赶到会议室,紧急召开会议。他如此急迫是因为救援青年学生的事宜迫在眉睫,但情况却不容乐观。这次会议并没有得出营救学生的有效方案。回到住所的'鲁迅一言不发,心中的苦闷无法舒缓。学生被捕以及惨遭杀害的坏消息却不断传来,身为教务主任却无法营救自己学生的鲁迅深深陷入到痛苦之中。

鲁迅名人故事200字左右 第9篇

清高宗乾隆13岁时就被清世宗立为皇太子。有一段时间,受学于赵中元先生。一次,乾隆背不下功课,赵中元就罚他跪下,他母亲圣宪皇后看见十分心疼,边责备赵中元,边拉起乾隆就要走,赵中元上前忙问:“这是为什么?”

皇后答道:“我儿跪也是天子,不跪也是皇上。”

赵中元接着说:“跪是明君,不跪是昏君;跪是唐王(唐太宗),不跪是刘王(指《杀宫》中的刘王)。”

皇后听了赵中元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又拉回乾隆让他继续跪。可是,这事被佞臣们知道后,他们原本嫉妒赵中元,趁机向皇后进谗,说赵口善心毒,打了太子……赵中元本来就过不惯宫廷生活,加之谗言冷遇,不久就辞官出走,回故乡临县去了。

鲁迅名人故事200字左右 第10篇

鲁迅的脑子,就是万有文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除了他有非凡的记忆力之外,就是他的勇于学习,好学不倦,以及十分注意读书方法。

鲁迅先生聚精会神地工作。为了如此,他的工作时间总是在深夜。有一天,差不多是深秋,天快暗了,他还在那里拿着笔写不完地写啊写啊!夫人许广平打算劝他休息一下,双手放在他的肩上,那晓得他却满脸的不高兴。本来,许广平那时是很孩子气,满心好意,遇到这么一来,真感觉到气也透不过来地难过。稍后,他给夫人解释:“写开东西的时候,什么旁的事情是顾不到的,这时最好不理他,甚至吃饭也是多余的事。”

鲁迅的工作态度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他亲手校对书稿时,每行的'高低,每字的大小、偏正,全页的位置,他都一眼看出,严加改正,不惜再三变更,直到满意为止。至于字句的正误,那就更不必说了。所以,校稿时,也许使人觉得厌烦,但等到书一出版,是没有不满意的,没有不博得良好信誉的。

鲁迅研究学问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鲁迅认为需要学的某一种学问,便埋头专门钻研,坚持不懈。比如社会科学,原先他并不十分注意。但1927年是革命转折时期,严酷的阶级斗争观实,使鲁迅深深感到进化论思想的偏颇,由于革命的需要,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读的书真是惊人。从1929年起,三、四年间几乎每天手不释卷。这样刻苦学习的结果,他后来以杂文的形式多次发表对教育的评论和意见,痛击guomingdnag反动派压制学生思想、_抗日救国运动的反动教育政策,深刻剖析了封建的买办的_教育的实质。能一文刊露,群丑敛声。鲁迅先生终于用阶级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逐步形成了共产主义世界观,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鲁迅认为读书,不应无重点地乱读一气,什么书都去涉猎;就是同一本书,也不必每章每节“一视同仁”。有一次,他在指导清华大学文学系学生许寿裳的儿子许世瑛读《抱林子》时就指出:该书“内篇”宣扬神仙方药、鬼怪迷信,是错误的,可以不读;“外篇”论述人间得失、臧否世事,有不少正确的言论,这就是要读的重点。

鲁迅这样的指导名之曰“重点进攻”读书法。平均使用力量,会白白地浪费时间和精力,只有采取“重点进攻”的方法,比平均使用力量收效会好得多。

鲁迅名人故事200字左右 第11篇

我看了《鲁迅爱书的故事》鲁迅的全部生活中,书籍占有重要地位。这句话里,我体会到他真的很爱书。我被鲁迅爱书如命感染着。

我想:因为一个人生活最重要的部分应该是钱,而且鲁迅是被称为爱书如命的'人,要知道,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钱应该是最重要的,像鲁迅这种人真的是很少见的,也不被人们理解。

鲁迅不仅爱书,还会修书,并且在那个年代,我想,修书工具应该会很少,就算在现代修书工具这么多,也没有多少人有鲁迅“爱书如命”这样的称号,所以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鲁迅爱书。

在鲁迅的博物馆里,科学家发现了一万多册书,而且这些书从古到今竟然没一本书有破损和折痕,是那么的工工整整。

鲁迅爱书的故事,至今都还在广为流传,而且我也还懂得了,做一个爱书的人,以后也要好好读书。

鲁迅名人故事200字左右 第12篇

鲁迅(1881~1936),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一件小事》(1919)、《社戏》(1922)、《孔乙己》(1919)、《故乡》(1921)、《祝福》(1924)、《药》(1919)、《狂人日记》(1918)、《阿Q正传》(1921)是前期小说,除《祝福》出自《彷徨》,其余均出自《呐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926)、《藤野先生》(1926)、《范爱农》(1926)是前期散文,《论雷峰塔的倒掉》(1924)、《记念刘和珍君》(1926)、《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1925)、《〈呐喊〉自序》(1923)是前期杂文。《文学和出汗》(1927)、《友邦惊诧论》(1931)、《为了忘却的记念》(1933)、《拿来主义》(193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934)、《人生识字糊涂始》(1935)等是后期杂文。

鲁迅小说集有《彷徨》《呐喊》,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鲁迅名人故事200字左右 第13篇

即便在今天,不少读者尚认为 鲁迅只是个金刚怒目的战斗者,严肃紧张有余而活泼和蔼不足,他的文章也像匕首、像投枪,充满“战斗的气氛”。这种看法并没有错,却不全面。其实,鲁迅在生活中是个极有趣味的人,看到这一点,将帮助我们认识什么才是许广平所讲的那个“十足的鲁迅”。

止庵最近写了一篇文章《“十足的鲁迅”举隅》,文中提到鲁迅的一些生活趣味,读来饶有情趣,齿颊留香。

文章介绍说,鲁迅喝茶的方式是从绍兴老家带来的喝法:在大锡壶里装满开水,另在茶杯里泡上浓茶汁,随时可以兑开水喝。在东京时,鲁迅所用的茶叶大都是中等绿茶,来到上海后,就讲究多了,改用小壶泡茶,当茶的香气不够时,如果时间允许他细细品尝,他就会要求另换一壶。在杂文《喝茶》中,鲁迅写道:“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先生是享受过这种“清福”的,对茶的“特别的感觉”他也有,只是喝茶的“工夫”比他人少。

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写道:“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儿时的蔬果勾起了乡愁,这跟我们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而乡愁是不分雅俗的。在生活情趣方面,我宁可相信鲁迅既雅且俗。据许广平讲,鲁迅到了晚年,“吃的东西虽随便,但隔夜的菜是不大喜欢吃的,只有火腿他还爱吃,预备出来不一定一餐用完,那么连用几次也可以。素的菜蔬他是不大吃的,鱼也懒得吃,因为细骨头多,时间不经济,也觉得把时间用在这种地方是可惜的。”因为怕浪费时间而懒得吃鱼,这又透露出先生“战斗者”的.本色。

鲁迅的烟瘾很大,这一点众所周知。另外他还爱喝酒,并不是那种高档酒,喝酒时也能够节制。孔另境讲到喝酒时的鲁迅:“每次吃饭都是要饮一些酒的,不一定饮多,但确为他所嗜爱,不过酒的质地却非常讲究。有一次,见许女士亲自为他用玫瑰花浸着什么酒。一次在他家吃饭,我饮了他几杯绍酒,那酒味的醇厚,是我在上海任何朋友家里都没有饮到过的。”用玫瑰花浸酒,这种饮酒法在当时应是十分雅致的,其中可见鲁迅的生活并非单色,他原本是个情趣多彩的人。

鲁迅还爱吃零食,比如糖和小花生,他也常常拿这些小东西招待客人。许广平提到鲁迅的小小嗜好时说:“糖也喜欢吃,但是总爱买三四角钱一磅的廉价糖。”这一点是耐人寻味的,不是鲁迅买不起更高级的糖,而是因此要自己真正、完全、寻常地融入生活,而不是离开生活吧。既可以仰望星空、智勇战斗,又能够低低地落一身生活的尘埃,这就是独一无二、越来越叫人遐思和喜爱的鲁迅。

凡是到过鲁迅书斋的人,都会惊叹那里的井然有序、一尘不染。在生活趣味方面,先生也是远离凌乱颓废的。孙伏园说:“他虽然做官十几年,教书十几年,对于一般人往往无法避免的无聊游戏,如,如旧戏,他从未沾染丝毫。”

鲁迅一生都善于判断和接受新事物,许广平说他晚年很爱看电影,“算是唯一的娱乐了”。看电影时,鲁迅常常买最贵的票,因为最好的座位才能带来最好的娱乐。“他的意思是,看电影是要高高兴兴,不是去寻不痛快的,如果坐到看不清楚的远角落里,倒不如不去了”。鲁迅去看电影是真的完完全全放松自己,绝不会心里还想着“匕首”和“投枪”。去看电影,他们不坐电车和黄包车,而要坐时髦且价钱不会低的小汽车。“晚间,小孩子睡静了,客人也没有,工作也比较放得下的时候,像突击一下似的,叫一辆车子,我们就会很快溜到影院坐下来。”许广平说。

看到高兴处,那个曾经被认为只会战斗的伟大战士,“高兴得好像吃到了称心的糖果的小孩子一样”。看后,先生还会意犹未尽地给朋友写信,鼓动说“不可不看”。

童心未泯的鲁迅,一定是得了生活的真滋味。这个“十足的鲁迅”,是不是让我们好一阵惊喜和惊羡?

鲁迅名人故事200字左右 第14篇

少年鲁迅随着年龄的增大,知识也越来越丰富了。他已经不满足于看画书,开始大量阅读起古典小说和野史笔记本。家藏的一本《西游记》,他先是描绣像,接着就看文字。他最爱孙悟空的机智勇敢:闯龙宫,入地府,闹天宫,除妖魔,灭鬼怪,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简直把他带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这一下读书的劲头可来啦!家藏的《聊斋志异》、《三国演义》、《白蛇传》、《夜谈随录》等书,他都读遍了。他觉得还是不满足,又陆续购读了《酉阳杂俎》、《辍耕录》、《池水偶谈》、《徐霞客游记》……就这样,小鲁迅在书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

后来,鲁迅家穷得“几乎什么都没有了”,再也没有钱买他心爱的书了。怎么办?鲁迅想,买不起书,就抄!

但要抄的书实在太多了,鲁迅就抄他最需要的书,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刀刃上。他需要一本字典,就借来《康熙字典》,从一部查起,把所有难读、难记、难写的生字都抄下来;他爱读唐诗,就借来一本《唐诗叩弹集》,把书中的百花诗一首一首地抄下来;他更爱植物学著作,先后抄了《释草小记》、《释虫小记》等书。《唐代从书》是他最喜爱的读的一部书,里面有唐代植物学家陆羽写的介绍种茶经验的《茶经》和介绍农林知识的《耒耜经》、《五木经》,他都借来一一抄录。

鲁迅抄的书,大都是从族叔祖父周玉田先生那里借来的。这位老人平时从不轻易借书给别人,却乐意借给鲁迅,因为鲁迅很爱护书籍,而且极守信用,按时归还。周玉田先生还把自己写的《镜湖竹枝词百首》,借给鲁迅看。鲁迅不仅读完了这本诗稿,还抄录了一册,卷末写了六个工整的`小楷字:“侄孙樟寿谨录”。

就这样,鲁迅整天抄呀抄,几乎把所有课余时间都用在抄书上了,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怎么办呢?鲁迅就请两个弟弟来帮着抄,他们也挺乐意,都争着来帮哥哥抄书。后来,鲁迅的两个弟弟,一个成了有名的文学家,一个成了有名的生物学家,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其中也有鲁迅引导的一份功劳啊!

鲁迅名人故事200字左右 第15篇

1、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份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2、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3、倘只看书,便变成书厨,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4、人生却不在拼凑,而在创造,几千百万的活人在创造。

5、清的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尤其是后两个皇帝,对于“文艺政策”或说得较大—点的“文化统制”,却真尽了很大的努力的。文字狱不过是消极的—方面,积极的一面,则如钦定四库全书,于汉人的著作,无不加以取舍,所取的书,凡有涉及金元之处者,又大抵加以修改,作为定本。此外,对于“七经”,“二十四史”,《通鉴》,文士的诗文,和尚的语录,也都不肯放过,不是鉴定,便是评选,文苑中实在没有不被蹂躏的处所了。

6、独有靠了一两本“西方”的旧批评论,或则捞一点头脑板滞的先生们的唾余,或则仗着中国固有的什么天经地义之类的,也到文坛上来践踏,则我以为委实太滥用了批评的权威。试将粗浅的事实来比罢:譬如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他固不应该将厨刀铁釜交给批评者,说道你试来做一碗好的看:但他却可以有几条希望,就是望吃菜的没有“嗜痴之癖”,没有喝醉了酒,没有害着热病,舌苔厚到二三分。

7、幻想飞得太高,堕在现实上的时候,伤就格外沉重了;力气用得太骤,歇下来的时候,身体就难于动弹了。

8、看生物,是一到专化,往往要灭亡的。未有人类以前的许多动植物,就因为太专化了,失其可变性,环境一改,无法应付,只好灭亡。

9、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10、但做文学的人总得闲定—点,正在革命中,那有功夫做文学。我们且想想:在生活困乏中,一面拉车,一面“之乎者也’,到底不大便当。古人虽有种田做诗的,那一定不是自己在种田;雇了几个人替他种田,他才能吟他的诗;真要种田,就没有功夫做诗。

11、我常常想,凡有来到中国的,倘能疾首蹙额而憎恶中国,我敢诚意地奉献我的感谢,因为他一定是不愿意吃中国人的肉的!

12、生在有阶级的社会里而要做超阶级的作家,生在战斗的时代而要离开战斗而独立,生在现在而要做给与将来的作品,这样的人,实在也是一个心造的幻影,在现实世界上是没有的。要做这样的人,恰如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他离不开,焦躁着,然而并非因为有人摇了摇头,使他不敢拔了的缘故。

13、大破骑墙折中战斗一定有倾向。

14、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

15、幻灭之来,多不在假中见真,而在真中见假。

16、防被欺。自称盗贼的无须防,得其反倒是好人;自称正人君子的必须防,得其反则是盗贼。~四八见事太明,做事即失其勇,庄子所谓”察见渊鱼者不祥,盖不独谓将为众所忌,且于自己的前进亦有碍也。

17、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18、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份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19、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20、日本和中国的人们之间,是一定会有互相了解的时候的。

21、夕卜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

22、俄国革命以后,欧美的富家奴去看了一看,回来就摇头皱脸,做出文章,慨叹着工农还在怎样吃苦,怎样忍饥,说得满纸凄凄惨惨。仿佛惟有他却是极希望一个筋斗,工农就都住王宫,吃大菜,躺安乐椅子享福的人。谁料还是苦,所以俄国不行了,革命不好了,阿呀阿呀了,可恶之极了。对着这样的哭丧脸,你同他说什么呢?假如觉到讨厌,我想,只要拿指头轻轻的在那纸糊架子上挖一个窟窿就可以了。

23、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24、我想,普遍,永久,完全,这三件宝贝,自然是了不得的,不过也是作家的棺材钉,会将他钉死。

25、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

26、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貌似“民魂”的,有时仍下免为“官魂”,这是鉴别魂灵者所应该十分注意的。

27、其实“革命”是并不稀奇的,惟其有了它,社会才会改革,人类才会进步,能从原虫到人类,从野蛮到文明,就因为没有一刻不在革命。

28、时间对于我来说是很宝贵的,用经济学的眼光看是种财富。

29、儿童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

30、唾沫还是静静的咽下去好,免得后来自己舐回去。

31、读书无嗜好,就不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32、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33、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34、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

35、青年们先能够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我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

36、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37、从生活窘迫过来的人,一到了有钱,容易变成两种情形:一种是理想世界,替处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成为人道主义;一种是甚么都是自己挣起来,从前的遭遇,使他觉得甚么都是冷酷,便流为个人主义。我们中国大概是变成个人主义者多。

38、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39、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40、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已往,以饲别人,虽自觉徐徐瘦弱,也觉得快乐。

鲁迅名人故事200字左右 第16篇

关于鲁迅的名人事迹分享

少年的不幸,让鲁迅遭受了很大的心灵创伤,他到日本留学后,决定学医,希望学成之后,可以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病,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但是,幻灯片事件却改变了鲁迅的初衷。鲁迅决定弃医从文。在日本时,他写了很多深刻的文章,并和弟弟周作人还翻译了很多外国小说,但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落寞之际,鲁迅本想去德国,但经不住母亲的哀求和经济上的压力,他最终在29岁时选择回国。回国后,他先在浙江绍兴任教,后来在北京教育部任职,一个人住在北京的绍兴会馆。

这期间,正是中国社会最剧烈动荡的时候,鲁迅本应在此时大展拳脚,摇旗呐喊,但是在目睹了一次次以革命为幌子的政治秀后,他对于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始终以怀疑的态度冷眼旁观。他宁愿以收古董、抄碑贴、读佛经的方式默默地打发时间,也不愿参与喧嚣动荡的社会现状。然而,这种百无聊赖的清静生活对心怀壮志的鲁迅来说,也有着说不出的苦涩。

钱玄同是周氏兄弟留日的同窗好友,他在为杂志寻找优秀撰稿人的时候,首先想到了周氏兄弟。周作人很爽快,但鲁迅却迟迟不肯答应。钱玄同拿出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劲头,想方设法鼓动鲁迅为《新青年》写稿,但鲁迅一直不为所动,直到两人谈到“铁屋子”比喻时,鲁迅的'态度才有所改变。

鲁迅不愿出山的原因很简单:“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死了,然而从昏睡人死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但是钱玄同却反驳说:“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鲁迅终于被说服,他写出了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并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发表。自此之后他一发不可收,写出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这一年的鲁迅37岁,离他去世还有,但这短短的18年,却是鲁迅笑傲江湖、所向披靡的18年。

鲁迅名人故事200字左右 第17篇

为路上捡到的一张纸片感动,终而成为世界大文豪。他是诞生于美国的一流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曾被好莱坞拍成电影,因为他是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也是拥有最多读者群的幽默作家。他就读的学校只是一栋圆木小屋而已,而且到了12岁就不再上学了,这也是他唯一所受过的正式教育。虽然如此,他却获得牛津大学及耶鲁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并和世界各国的一流学者交往。他从著作所获得的收入有数百万元之多,以一枝笔赚这么多钱的作家,除他之外可能别无第二人。他去世后到现在虽已经过数十年,但因版权税、电影版权费及收音机广播权费等,使得他的遗产仍然相当可观。这位作家的本名是沙缪艾尔。克雷门兹,但世人熟知的则是他的笔名――马克・吐温。

他的一生可说就是个大冒险。他生于1835年,那是美国历史上最光彩眩目的时代,出生地是米苏里州靠近密西西比河的乡村,当时距美国火车开始通行仅7年而已,后来登上总统宝座的林肯,在那个时候还打着赤脚、驱赶着牛只从事农耕工作哩!

马克・吐温度过75年多彩多姿的生活后,于19告别人间。在他23部作品中,固然也有被世人遗忘的,但《顽童历险记》、《汤姆历险记》这两本书却堪称为永垂不朽的名作,在未来的数百年间,只要世界上有儿童存在,就永远是最受欢迎的书。这两本书都是很据他自己的经验所写的,在阅读当中,不难发觉他的经验一直生动地跃然于纸上。

马克・吐温出生于米苏里州佛罗里达一栋只有两个房间的狭窄房子里,他童年所住的房子,现在的农夫可能还不屑于当作牛棚或鸡舍使用。他们一家七口人就是生活在这种犹如奴隶住处一般的地方。他刚出生时身体非常孱弱,甚至被认为可能熬不过那年冬天;可是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他安然地逐渐成长,但却又成为一名令人头痛的问题儿童。根据他母亲的说法,后来出生的六个孩子加起来,都没有他那么会惹麻烦。他最擅长的就是恶作剧,非常不喜欢上学,时常逃学到密西西比河,乘着木筏到遍布于河中的各个神秘小岛去,或者坐在岸边望着密西西比河波涛汹涌的雄伟景观,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中。他曾有九次几乎溺死在河中的经验,但仍乐此不疲地在河流附近玩印地安人或海盗的游戏,或进入洞穴探险、吃乌龟肉,或乘着木筏顺流而下到离家好远的地方,这些点点滴滴的宝贵经验,终于促成两部不朽名著的诞生。

马克・吐温与生俱有的幽默感承自他的母亲。据说他的父亲是个不苟言笑的人,至于母亲,他曾这么形容过:“每当我母亲说出一句极富幽默感的话时,她都会装出一副并不觉得有什么幽默的样子,这种才能在男性来说已不多见,在女性更是绝无仅有。”得自于他母亲的幽默才能,使马克・吐温的演讲几无例外地充满幽默感,因此演讲费也是他收入的一大部分。他母亲的个性相当温和,从未打死过一只苍蝇,如果所养的猫咬死了老鼠,她会对那只猫施以惩罚。有一次,母猫生了好几只小猫,家里实在养不了那么多猫,不得已只好把它们放入水中,让它们溺死,据说为减轻小猫的痛苦,他母亲还特地将水加温,才把它们放进去。

少年时代的马克・吐温非常讨厌学校,他认为学校是夺取自由的地方,他只想在森林中走动,想到密西西比河边探险,而学校的那栋小木屋却阻碍了他的行动。

马克・吐温12岁时父亲去世,他逃离学校的机会终于来临了。他领悟到父亲永远不会再回来,对于过去的顽皮任性,深感后悔。他曾说:“我经常反抗父亲,他所说的话我几乎不曾遵从过,一想到这里,即使到今天我仍然会懊悔地流下眼泪。”

母亲看到他这种情况,就安慰他说:“过去的事是再也无法挽回的,现在你父亲什么都不知道了。你如果真的觉得后悔,不如答应我以后绝对??”

“只要不再上学,什么事情我都愿意答应。”马克・吐温哭哭啼啼地说道。

两三天后,母亲就送马克・吐温到印刷厂当学徒,他母亲认为如果能够学会印刷技术,对将来的生计必有助益,在意义上也等于是种教育。最初两年印刷厂只供吃住,马克・吐温一分钱工资也没有领到。

在印刷厂工作了两年之后的某天下午,马克・吐温在米苏里州汉尼巴的路上走着时,有张纸片被风吹得在路边飞扬,他顺手捡起,这似乎只是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但却是改变马克・吐温一生的大事件。原来那张纸片是名著《圣女贞德传》中的一张,描写贞德被关进卢昂城的一段情节,马克・吐温认为这个事实在太不合理了――14岁的马克不禁为此愤慨不已。但贞德到底是什么人,她究竟曾发生过什么事,他根本一窍不通,从此以后,他阅读一切有关贞德的书籍,他对贞德的关心一直持续了大半生,最后甚至写了一本“对圣女贞德的感想”,虽然在书评家眼中,这本书并非他的最好作品,但他却自认为它是他的最佳杰作。当时他是以幽默作家闻名,如果用马克・吐温的名字出版,可能会被误认为是部幽默作品,为使读者能以严肃的心情看这本书,因此出版时并未具上马克・吐温的名字。

作家亚伯特。比吉洛、培因所写的马克・吐温传中,有一段写道:“从偶然拾获《圣女贞德传》的一页的那一刻开始,马克・吐温对历史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及热情,这种热情正是他知性方面的最大特征,一直到最后一天为止,都未曾消失。那张随风飘扬的纸片,使他成为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也确立了他的前途。”

在财务的处理上,他却毫无才能可言,甚至连堪萨斯州平野上的野兔都比他更具眼光。他常从事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事业,例如有一阵子,他以自书中获得的知识,认为收购亚马逊河上游密林的可可再转售出去,可以获得相当的利益,但他对可可一窍不通,也没有到遥远南美的旅费即使能够顺利到达亚马逊河上游,也无法和当地的土著交谈,最后说不定还会罹患热病而死。

可是,有一天竟然发生了奇迹,他在路上捡获一张50元钞票,他利用这50元兴冲冲地出发前往亚马逊河,但他到达新几内亚就不得不放弃这个计划打道回府,因为他身边的钱都用光了。

后来,他从作品版权费及演讲费获得庞大的收入,但他不论投资哪一种事业,几无例外地都会遭到败绩。例如他曾投资已获得专利权的蒸气式发电机,结果根本无法发电;也曾投资钟表事业,但尚未获得红利,那家公司就因经营不善而倒闭了;后来他又投资制造蒸气式滑车,结果还是失败;而他自己创立的.出版社,寿命也不长,而且还负债16万元;不止如此,他又因将巨款投资于机械排字公司,而亏损约20万元。

有一天,他碰到一位名叫_。贝尔的青年发明家,他向马克・吐温推荐一种叫做电话的最新发明物,希望马克投资。如果贝尔的话属实,那么透过一条电线,就可以坐在家里和隔着五条街的人说话。马克・吐温不相信地摇头说道:“我也许是个傻瓜,但也不至于笨到相信透过一条电线就可以和距五条街之远的人说话,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如果他当时花500元购买电话公司的股票,现在可能已涨价为数千万元了。但他并没有作这项投资,他把500元借给一位朋友,结果三天后那位朋友宣告破产。

1893年,马克・吐温58岁时,他因为巨额的负债而陷于周转不灵的状态,而且当时美国全土的景气都非常不好,他自己的身体状况也相当差。如果他宣告破产,或许能够勉强卸除那些债务,但他不愿采行这种下下策,决心一分钱不少地还清这些债务。要还清债务除了继续写作之外,还得到世界各地演讲。他本来并不喜欢演讲,而且又体弱多病,但在这5年期间,他马不停蹄地到各地演讲以便还债,而他的每一场演讲都非常成功,再大的会场都容纳不了汹涌而至的听众,当然他也终于还清所有的债务。马克・吐温曾这么写道:“终于卸下所有的重担了,再也没有任何苦恼缠绕于心,这种感觉实在太棒了。我又开始能在工作中寻找到乐趣,其实现在工作已不算是工作了。”

他在家庭生活方面远比财务方面幸运多了,在和日后成为其妻子的女性见面之前,他就已经对她的照片一见钟情。那是他乘船到圣地巴勒斯坦旅行时所发生的事,这次的旅行后来成为他的著作《红毛毯海外纪行》的题材。在可说是命运之日的那一天,马克・吐温到同船乘客查理。兰格登的船舱找他谈天,房间里有一张兰格登的妹妹――也就是美女奥莉薇。兰格登的照片,马克第一眼看到她,就认定她正是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对象。在航海途中,他三番两次地到查理。兰格登的房间,以虔敬的眼光凝视着奥莉薇的照片,每多看一次,认为她是最理想女性的想法就愈发增强。经过两三个月,当马克・吐温回到纽约后,查理。兰格登邀请他,前往他家与他的家人共进晚餐,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奥莉薇。晚年他曾回忆道:“从第一次见面的那一天开始到现在,奥莉薇的身影从未离开过我的脑子。”

到该告别回家时,他实在舍不得就这样离开,于是暗地里拜托兰格登家的仆人,在马车的座椅动一番手脚,使他坐上去后会翻倒在地。当行李安置好,他也和主人握手道别之后,马车夫的马鞭一挥,就在马开始跑动的那一瞬间,座椅突然向后倾倒,马克・吐温果然如计划般地跌倒在地。

他双眼紧闭,情况似乎相当严重,兰格登家的人赶快把他抱进屋里,让他躺在客房,此后的两星期间,他一直不曾下床。但事实上他丝毫没有受伤,当他从马车上摔下来时,充分发挥小时候在家乡所习得的技术,巧妙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可是他一直躺在床上,愉快地接受心上人奥莉薇的悉心照顾。

当时奥莉薇是以“亲爱的”称呼他,他则叫奥莉薇“莉微”,这种称呼一直到34年后奥莉薇去世为止。奥莉薇把他写给她的情书视如珍宝,每年要到外地休养时,一定把这些情书放入银行保管。

马克・吐温所写的底稿,奥莉薇每一张都看过,而且还为他修改。马克・吐温每晚临睡前,一定会把当天所写的底稿放在妻子的枕边,好让她在睡觉前看一遍。对于底稿中出现的粗俗语句,奥莉薇会一一地加以删除,她希望丈夫的作品是完美无瑕的。不论她如何修改,马克・吐温都是毫无异议地服从。

马克・吐温非常怕自己的原稿遗失或忘记放在什么地方,所以他严禁女佣整理他的书桌,甚至在书桌旁边的地上画白线,不准女佣进入白线内。

到了70岁,他认为活这年纪应该随心所欲地做些自己喜欢的事,于是订做了十几套白色西装和100条白色领带,全身所穿的都是白色。他甚至还有一整套的白色礼服。

马克・吐温出生的1835年,是哈雷慧星出现的年代,而哈雷慧星是每隔76年才出现一次,他一直希望能活到哈雷慧星再现的时候,他果然实现这个愿望。1910年,他去世的那天晚上,哈雷慧星正在夜空中绽放着光芒。但他的另一个愿望却无法如愿以偿,也就是希望去世时,女儿丝姬能为他唱一首他最喜欢的苏格兰古民谣,但女儿却比他早一步离开人间。

他请人在丝姬的墓碑刻上以下的四行诗,而对喜爱他的美国人民而言,这四行诗正适合于刻在马克・吐温的墓碑上。

温暖的夏日阳光,温柔地照着此墓!温暖的南风,和煦地吹着此墓!碧绿的草茵轻轻地繁茂着,再见了,我心爱的孩子!再见!再见!

〔补注――马克・吐温身为一个大幽默家,留下许多隽永的名言,例如“要过着死去时连葬仪社都会伤心的生活。”、“我们应该感谢社会上的那些傻瓜,因为我们能够勉强地过日子都是托他们的福。”MarkTwain(1835―1910)〕

鲁迅名人故事200字左右 第18篇

少年时代的鲁迅在上私塾时,先生就教他们作对。一次,塾师寿镜吾老先生出了上联“独角兽”,让学生们对下联。立时塾房活跃起夹了,有的孩子对出“九头鸟”,有的孩子对出“三脚蟾”,有的孩子对出“百足蟹”等等,惟独周樟寿(鲁迅原名)一语不发,等课堂上平静下来后,他站起对出“比目鱼”。

课堂立时悄然,没有再应对的了。寿老先生在评论了前者之后,最后称赞周樟寿对得最好。因为“独非数字却有一”的意思,而“比”也非数字,却相当于“二”。两者虽俱无数字却都有数的'含义,真是恰到好处。经老师的点拨,同伴们佩服得五体投地,鲁迅虽小却语惊四座。

鲁迅名人故事200字左右 第19篇

1、这也还是上文所说,不能因为遇见过几个坏人,便将人们都作坏人看的意思。

2、诚然,“无毒不丈夫”,形诸笔墨,却还不过是小毒。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3、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4、激烈得快的,也平和得快,甚至于也颓废得快。

5、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份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6、自有历史以来,中国人是一向被同族屠戮、奴隶、敲掠、刑辱、压迫下来的,非人类所能忍受的楚痛,也都身受过,每一考查,真教人觉得不像活在人间。

7、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8、要用眼睛去读社会这部书。

9、觉醒的人,愈觉有改造社会的任务。

10、看在上海的情形,萧是确不喜欢人欢迎他的,但胡博士的主张,却别有原因,简言之,就是和英国绅士(英国人是颇嫌萧的)一鼻孔出气。他平日所交际恭维者何种人,而忽深恶富家翁耶?

11、凡做领导的人,一须勇猛,而我看事情太仔细,一仔细,即多疑虑,不易勇往直前,二须不惜用牺牲,而我最不愿使别人做牺牲(这其实还是革命以前的种种事情的刺激的结果),也就不能有大局面。所以,其结果,终于不外乎用空论来发牢骚,印一通书籍杂志。

12、古人所传授下来的经验,有些实在是极可宝贵的,因为它曾经费去许多牺牲,而留给后人很大的益处。

13、我来厦门,虽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及有些准备,不料有些人遂以为我被夺掉笔墨了,不再有开口的可能,便即翻脸攻击,想踏着死尸站上来,以显他的英雄,并报他自己心造的仇恨……但无论如何,用这样的手段,想来征服我,是不行的,

14、辩护古人,也就是辩护自己。

15、我恐怕是以不好见客出名的。但也不尽然,我所怕见的是谈不来的生客,熟识的不在内,因为我可以不必装出陪客的态度。我这里的客并不多,我喜欢寂寞,又憎恶寂寞。

16、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许多名言,倒出自田夫野老之口。

17、在现今的世界上,要有不偏不倚的公论,本来是一种梦想;即使是饭后的公评,酒后的宏议,也何尝不可姑妄听之呢。

18、因为别的一切,无一相合,于是永远觉得自己是“允执厥中”,永远得到自己满足。从这些人们的批评的指示,则只要不完全,有缺陷,就不行。但现在的人,的事,那里会有十分完全,并无缺陷的呢,为万全计,就只好毫不动弹。然而这毫不动弹,却也就是一个大错。

19、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0、前清末年,满人出死力以镇压革命,有“宁赠友邦,不给家奴”的口号,汉人一知道,更恨得切齿。其实汉人何尝不如此?吴三桂之请清兵入关,便是一想到自身的利害,即“人同此心”的实例了。

21、将文章当作古董,以不能使人认识,使人懂得为好,也许是有趣的事罢。但是,结果怎样呢?是我们已经不能将我们想说的话说出来。

22、有一班从外国留学回来,自称知识阶级,以为中国没有他们就要灭亡的。像这样的知识阶级,我还不知道是些什么东西?

23、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24、就是为了一点点犒赏,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这是堕民以外的自由人所想不到的罢。

鲁迅名人故事200字左右 第20篇

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工具,那是一些简单的画线仪器、几根钢针、一团丝线、几块砂纸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使他珍藏着的一万多册图书历久常新,没有一册书里有污损、破散的`情况。

鲁迅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特别是青年学生,但是归还时,如果上面有了破边卷角等损坏的情况,他会不高兴的。对于那种不爱护书的借阅者,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也不忍看到那本被“蹂躏过的原书再转回来。” 鲁迅时常把一些好书主动寄赠给渴求知识的人,每当把书送出去时,总是非常仔细地包扎好。 鲁迅爱护书籍的故事至今还在广为流传。

鲁迅名人故事200字左右 第21篇

1927年,二十四岁的聂绀弩来到南京,遇到了比他小六岁的女学生周颖。那时,周颖正与一位赵姓青年交往,恰巧这位赵姓青年与聂绀弩是好朋友。也许是为了消除紧张情绪,每次与周颖约会时,赵姓青年都会叫上聂绀弩一同去。

有一天,周颖专门请聂绀弩吃饭,吐露了自己对他的爱慕之情。第二天,聂绀弩就买了本郑振铎翻译的俄罗斯作家路卜洵的小说《灰色马》,送给赵姓朋友。自此后,知趣的`赵姓青年就自动隐去了。

原来,《灰色马》中就有这样的情节:一个男子爱上了一个姑娘,他每次约会时,也总是拉上自己的一个朋友。结果,姑娘爱上了陪伴的这位。

第二年,聂绀弩和周颖就结成了终身伴侣。

鲁迅名人故事200字左右 第22篇

因为读《_的葬礼》时书中多次提到楚雁潮和新月在翻译鲁迅的《故事新编》,所以得暇就找到《故事新编》来读(其实我读的好多书都是这样子开始的,读这本书时书中提到了什么书就找来读)。

故事都比较短,找到稍微长一点的空闲时间就能读一篇,到现在共读了四篇:《起死》、《奔月》、《铸剑》、《补天》。为鲁迅先生幽默诙谐的文笔所折服(以前做学生时没感觉到,对鲁迅的文章有点抵触,大概是因为要考试、要分析文章思想的缘故吧)。

先生将古人古事写得风趣幽默,能够弯弓射九日的后羿因为没有打到嫦娥爱吃的野味而在妻子面前怯怯的,陪着笑脸;庄子行路途中非要弄清楚路边骷髅是怎么死的,叫司命大神为骷髅“复形、还肉、活转来”,结果是已经死了五百年的了,搞得自己不得脱身,也不知让那活转来的骷髅该怎么办……

先生又将耳熟能详的传说写得活灵活现,又匪夷所思。读了先生的叙述才知女娲娘娘是真正顶天立地的女子,累了就将头靠在高山上头发搭在山顶上;因补天(被共工撞不周山而裂的)耗尽所有精气神而死,整支队伍在其肚皮上扎寨;为了点燃芦柴堆(用来融化补天用的石头的)随手从昆仑山上燃烧的森林大火中取了一株大树做火种。

而脱离了身体几日的`头仍能做出表情,会唱歌,在沸水中还会舞蹈,会攻击自己仇敌的头,让人读来感觉奇特荒诞,但又感觉有那么点可信,就应该那样。

在《铸剑》中还写了古时人与人之间单纯的信任,所谓的一诺千金。眉间尺未能为父(干将)报仇即遭国王防备捉拿,一从未谋面的黑色人说“我能替你报仇”,眉间尺就将自己的头颅亲自割下和锋利的雄剑一起交给了黑色人。可见当时的人之间的信任是超出我们今天的人的理解能力的,令今人汗颜。

本文内容摘抄自互联网,只做模板演示使用,无其它用途,如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发送邮件至2012553798#qq.com反馈,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sirwk.com/gushi/9ca8c9b0996bbf05ae7753d34667a6fd.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工作日:9:30-18:30,节假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