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小故事剧本(最新5篇)

长征小故事剧本 第1篇

场景一

花园乡马家村旁边山脚下。邓大妈带着儿媳曾冬娥在圷里锄油菜草。锄着,锄着,儿媳耳尖,忽然听到不远处的山林中隐隐约约传来低微的呻呤声音。

“妈,你听,山中有人呻呤。”儿媳说。

邓大妈仔细一听,的确如此。

“会是谁呢?”邓大妈边说边想。

“可能是砍柴的或是打猎人吧。”儿媳接过话说。

“肯定是受伤了,或者生病了。”邓大妈说。心想,(画外音:儿子经常出门在外,不也常碰到过困难吗,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想到这里,邓大妈说了声:“冬娥,我去瞧瞧。”就丢下锄头,钻进山林。

场景二

山林里。邓大妈走近一看,果然有一个人,在地上躺着。这人二十来岁,矮矮的个子,脸色苍白,穿一件破旧的灰棉衣,着一条半旧的黄布裤,头戴一顶灰色的八角帽,帽上有颗闪闪发亮的红五星。“啊,是红军!”(画外音:三天前,红军在邓大妈家住过,大妈知道红军是咱穷人自已的队伍。)看到这位红军战士在地上躺着,嘴里不时地发出痛苦的呻吟,邓大妈急忙蹲下去,用手摸摸他的额头,哟,好烫手,肯定是发高烧了。

“小兄弟,怎么啦?”邓大妈细声地问。

红军战士用手提起右裤管,立即露出一个手掌大的伤口,伤口还流着浓。

“我扶你去我家。”邓大妈说。

红军伤员摇了摇头说:“我不能连累你们,我们红军走了,_就会跟上来,他们在四处搜捕掉队的红军伤病员,谁要是收留了红军伤病员,谁就会遭殃。”

“不,你一定要去!你们红军是我们穷人的队伍,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不能让你在这野外被活活冻死、饿死、痛死。”邓大妈非常坚决地说。

话音刚落,邓大妈不用红军战士再争,小心翼翼地将红军战士扶起,一步一步朝山下走去。正在锄圷的儿媳见婆婆从山上扶着一个受伤的红军下山来,也急忙跑去帮忙,两人慢慢地将红军伤员护送去家里。

场景三

邓大妈家。

一进家门,邓大妈示意儿媳将门关上,自已则慢慢扶着红军伤员躺到床上。儿媳将门关上后,手脚麻利地将红军伤员的八角帽藏好。随后,又迅速从柜里拿出丈夫一件烂蓝布衣罩在红军伤员的灰棉衣上。

“水……”红军伤员口渴之极,忍不住叫了一声。

邓大妈连忙端来水,递给红军伤员喝下。

“肚子一定饿坏了,煮点粥吃好吗?”邓大妈问。

红军伤员点了点头。

“冬娥,你去煮粥,我上山采点药。”邓大妈对站在身边的儿媳说。

“嗯。”儿媳应答一声,立即进厨房生起火来。

邓大妈安排妥当后,就肩扛锄头,手提竹篮上了山。

场景四

一会儿邓大妈寻回了一篮子药草,儿媳也熬就了一锅粥。邓大妈马上舀了一碗,送到红军伤员身边。

一碗粥上肚,红军战士立即精神了许多,他见这婆媳俩为他忙个不停,十分感激地对大妈说:“大妈,给你们添这么多麻烦,真不知道怎样感谢才好。”

“哟,你这就见外了,你们走南闯北,为了穷苦人民闹翻身,你们和咱穷人是一家,一家人就不要说两家话。现在,你是英勇负伤,只是叫你受苦了。”邓大妈安慰说。

听了邓大妈的话,红军伤员心时甜滋滋的,脸上露出笑容。

“小兄弟,你老家在哪里,为何成这样?”邓大妈问。

“我老家四川,红军长征经过俺家乡,我参加了红军,随部队到离这里不远一的个叫西中的地方,遇到_的飞机,被敌机投弹炸伤。负伤后,没法跟上部队,先住在一个老乡家,昨晚,为了躲壁白狗子的搜捕,我藏进了山林。后来在山林中迷路,接着就是伤口疼痛,动弹不得。”红军伤员说了自已情况。

“那你就放心在我家里养伤吧。我儿子送脚担刚上了贵州,要个把月才回来,白狗子若是来盘查,我就说你是我儿子。你不会讲本地话,就千万不要开口,要说也只能装哑巴,讲哑语。”

“你考虑得真周到。”红军伤员非常佩服地竖着大拇指说。

“你瞧,我只顾说话,给你治伤寻的药还在那篮子里,我给你捣去。”邓大妈说罢,就将寻来的药一根根洗净、捣烂,然后轻轻地敷到这个红军伤员的伤口上。

场景四

在邓大妈的精心照料下,这个红军战士的伤口愈合很快,没几天,他不仅能到处行走,而且还能帮邓大妈做些劈柴、烧火、做饭等轻微家务活。俨然一家人了,大家都感到非常高兴。

场景五

一天下午,他们正围坐一起烤火,谈论着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的问题,突然“呼”地一声门响,五个_白狗子闯了进来,气势汹汹地指着邓大妈问:“看到红军没有?”

“没有看到。”邓大妈毫不犹豫地回答。

“他是谁?”白狗子指着红军伤员问邓大妈。

儿媳曾冬娥的心一下跳到嗓门眼,心想,这下可要出乱子了。

“他是我儿子,是个哑巴,刚害病一年多,还没全好,可苦了我这儿媳。”邓大妈沉着气,镇定地指着曾冬娥说。

红军战士见邓大妈说自已是哑巴,就“啊”“啊”地说起了哑语。

白狗子仍不死心,指着红军战士问曾冬娥:“这哑巴是你丈夫吗?”

曾冬娥轻轻地点点了头。

“窝藏红军可要杀头的哟。”白狗子没有捞到半点油水,丢下这句话,悻悻地走了。

场景六

又过了几天,红军战士的伤全好了。红军战士决定告别大妈,追赶部队。

临起那天,天刚蒙蒙亮,邓大妈就起床煮吃了早饭,还特意给红军战士缝制了一个布袋,满满装了一袋米,并准备一些零星铜钱子,送给红军战士。为红军战士送行。红军战士感激不尽,连声说:“谢谢!你们是我的救命恩人,胜过我亲妈,我会永远铭记你们的恩德,等到革命胜利了,我再来看望你们的。”红军战士不断叩头致谢。大妈说,“孩子,大妈别无他求,只希望你早日赶上部队,英勇杀敌,为咱穷人翻身打天下。”她恋恋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野猪山,翻过山顶,又要下山了,红军战士停住了脚步,动情地对邓大妈说:“大妈,请不要送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望你们也要多多保重,请等我们让穷苦人翻身的好消息。”

“好。”大娘握着红军战士的手再三嘱咐:“如果碰上_的军队盘查你,你就说是专门给生意人挑送货担的。”

“好。大妈,你真好。”红军战士眼唅热泪,行了个庄重的军礼,挥手告别。

邓大妈望着红军战士远去的背影,依依不舍。

长征小故事剧本 第2篇

场景一

车站、码头、街道、小巷,红军一路走来,礼仪进驻石江忠烈祠、邱国才裁缝家(画外音:1935年12月19日,红六军团直属机关和十七师的指战员从隆回横板桥立新进入洞口树林村,渡过平溪江抵达这座水陆交通方便、商业繁荣的军事重镇。)

场景二

萧克指挥所(邱国才裁缝家)。萧克召集几个指战员展开地图在开会,研究和部署红军在石江将要开展的工作。萧克说:“石江是个水陆交通两便之地,我们先要切断敌人的通讯线路,”

“通讯线路在车站,我们已经给切断。”一指战员说道(切换镜头:红军战士砍断了车站路边电线杆,掐断电线……)。

萧克继续部署工作:“接下来,我们要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把我们党的宗旨要宣传出去,让老百姓知道我们是为民族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队伍。可以开会讲习,也可以书写标语。第三,我们要集中力量打倒当地土豪劣坤,筹备军用物资,救济贫苦人民……”。

(切换镜头1:大街小巷,出现红军在墙上用石灰和土红涮巨幅标语的身影。如“红军为工农谋利益求解放”、“打倒土豪劣坤”、“废除苛捐杂税”、“打倒_贼_”、“反对_主义的侵略”等。)

(切换镜头2:大财主王有用家。开仓分粮给贫苦人们。)

(切换镜头3:大财主周凤山家。杀猪分肉给贫苦老百姓。)

(切换镜头4:大财主孙昌进家。将孙昌进捆押起来,带走。)

(切换镜头5:渡船码头,人山人海,红军将停泊在江边八只投机商的运粮船五万多斤,分给贫苦群众。)

场景三

晚上,忠烈祠里住驻红军。二楼一间房子里,红军宣传员在召集部分群众和红军战士在开会,宣讲红军革命宗旨、红军纪律、当前抗日救国革命形势和_围剿红军内战不抗日的恶行。

场景四

深夜,几个红军战士来到裁缝邱国才家。

“邱师傅,我们是_领导的红军队伍,为了拯救中华民族和人民群众,我们要北上抗日。现在天气寒冷,而我们红军战士中还有一些没有戴军帽。因此,今晚特来请你们帮忙,给我们赶制一批军帽,行吗?”红军战士亲切地说。

邱国才热情地请红军就坐,并爽快地答应道:“你们到达石江后,遵纪爱民,打富济贫,除恶安良,深得人心。今晚要我赶制军帽,这是我要尽的义务,我一定尽心尽力做好!”说罢,就带着徒弟,抬起缝纫机就走,跟着红军战士向驻地赶。

场景五

到达孙家垅院子时,除了邱国才两徒弟外,红军还请来了两人,后又陆续到了七人,合计十一人。

被请的裁缝师傅到齐后,红军便取出几匹深色灰布,自已动手剪裁。邱国才、王轩安等踩动三部缝纫机,其他人分别做各种针线活,齐心合力,赶制军帽。

夜深了,裁缝师傅们尽管感到很劳累,但想起红军救国救民(切换镜头:红军战士出生入死,不怕牺牲的情景……),精神为之振奋,情绪飞扬,大家带着无限深情飞针走线,毫无倦意。

午夜过后,一位红军战士过,扬着手,向大家说:“请各位师傅歇一会,吃个夜饭再做。”

走进一间简陋的堂屋,摆着两张桌子,一张桌上亮着一盏马灯,摆着洒和饭菜,阵阵洒香和饭菜香气扑鼻,大家就坐后,一位红军战士举起杯子,向各位师傅频频点头致谢:“诸位,辛苦了,感谢你们的帮忙。我现在提议为我们共同的翻身求解放的事业取得胜利干杯!”接着,邱国才也高高举起酒杯:“祝愿红军所向无敌,马到成功!这是一夜餐聚会,也是军民团结一心的聚会,为胜利干杯!”大家心情舒畅,豪情满怀,举杯畅饮。吃罢,都精神抖擞地继续制军帽,缝纫机也响得更欢。

场景六

天将黎明,红军即将开走。大家将做就的军帽向红军点交,总数有一百二十顶。

红军向裁缝师傅们连声道谢,并发给每人一块闪亮的银洋。

裁缝师傅们接过银洋,内心也充满感激之情,非常兴奋。欢送红军时,大家还你一句,我一句,凑成一串诗句:

红军来到石江镇,

痛打土豪和劣绅,

恶霸胆颤又心惊,

穷人精神大振奋,

军民连夜做军帽,

同心协力杀敌人。

这诗篇一直在石江街头巷尾流传至今。

长征小故事剧本 第3篇

场景一

1935年12月一天上午,岩山傅家院子村头山边,林大娘在放牛。远处,忽然发现从管竹通往岩山的大道上有一队人马在移动。慢慢地离得近了,大娘才看清那是一列队伍,队伍中有骑马的,有步行的,前面一个还扛了一面红旗。大娘禁不住自语:“坏了,_粮子军又来了,儿子又不在家……”她赶紧将牛赶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拴好,疾步往家里跑。

场景二

林大娘家。儿子是个染匠,今天早上染了好些白布正晾在自家及周围房屋檐下,现在已经外出了。儿媳刚刚生下孙子,正在“坐月子”。林大娘赶到家里,“粮子”也进了村。她赶紧关上门,到伙房屋抓了把锅墨擦在媳妇的脸上,将媳妇藏进猪栏边的一个薯窖里。自已则抱着孙子准备应对这些有理讲不清的兵。

“咚、咚、咚”这是敲门声音,从邻居家传来。

“有人吗?”

大娘在想:不对啊,原来“粮子”来了一般都是踢门声音,现在变成敲门声音(切换镜头:_军踢门画面和红军敲门画面),村子里其他人也都看到了,能逃的都逃走了,这村子静俏俏的,一点声音都没有。

也许是饿了的缘故吧。正在这时,林大娘的小孙子忽然“哇、哇”地哭起来。红军们闻声来到了林大娘的屋前。

“咚、咚”林大娘家的门响起来,林大娘无奈,打开了门。

“大娘,不要怕,我们是打富济贫的红军,是穷苦人自已的队伍。”一个战士说。

穷苦人自已的队伍,林大娘感觉不一样。

“我们今天要在贵地驻扎一天,因为天气太冷,到你家避避风寒,行吗?”红军战士接着说。

“噢,请进屋。”

于是,这几个红军进了林大娘家,她们一放下背包就帮林大娘扫地、挑水、劈柴,还有一个年长的红军帮大娘抱孙子,乐得林大娘合不拢嘴。

林大娘见红军这么好,忙把儿媳妇从薯窖里叫出来。儿媳妇罗玉元担心那些晾着的布,一出来就往门外走,一看,布全没了,急忙问“妈,这布哪去了?”

“这四周晾的布全是你家的吗?”一个红军战士接过话来。

“是我家的。”林大娘回答说。

“你家哪有这么多布呢?”

“我儿子是个染匠,专门替人染布,你瞧侧面那房,是我儿子专门用来染布的染房。”

这位红军走过去看了看说;“我们原以为这布是哪个财主家晾在这里的,已全部收去上交了政治部,既然这布是你儿子替人加工的,那我马上去说明情况帮把布拿回来。”

“真是太谢谢了。”林大娘十分感激地说。

说去就去,不一会儿,这位红军战士就将布取回退还给了林大娘。

场景三

晚上,林大娘家里。几个红军战士拿着块白布在灯下比划着,想剪烂用来包脚防寒。林大娘见了忙问:“你们是想用来做布袜子吗?”

战士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如何说好。这时一个机灵的小战士忙说:“我们是在看这块布织得不错呢!”

小战士的话提醒了大家,战士们立即附和着说:“对,对,大娘,你看看这块布织得好好啦。”说完,大家便哈哈大笑起来。

“你们别瞒我了。”林大娘早看出了战士的心思,说着一把抢过白布,帮他们裁剪去了。

场景四

林大娘儿媳妇房间。林大娘儿媳妇见娘要给红军战士做袜子,也不顾“坐月子”需要休息,和母亲一同忙绿起来。她俩丢开家务。拔亮油灯,量尺寸,细剪裁,精心缝,做了一双又一双。夜深了瞌睡来了,她俩往额头上浇点冷水,用手拍一拍,肚子饿了啃根生红薯。做呀做,报晓的雄鸡唱了一遍又一遍,一直做到东方出了鱼肚白,红军战士即将出发,才停下针线来,一数,十双,住她家里的红军战士刚好每人一双,分发到人。

场景五

林大娘屋外,红军战士们准备整装出发。红军战士们临走时,再三道谢。并送给她俩一些白布,一床印花被套和两个圆瓷缸。她俩再三推却不成。

林大娘拿着红军战士送给的这些礼物,感动得热泪盈眶。望着远去的红军对儿媳妇说:“这么好的红军,不是以前的粮子。”

长征小故事剧本 第4篇

小小故事,伟大精神

红军大爱,大爱红军

梗概说明:

本系列剧本是根据1995年湖南省洞口县党史办编写的《红军长征在洞口》一书中部分资料改编的,是为落实习_关于建设三大国家文化公园之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准备的一组红色文化研学课程素材。本剧本所编选的故事都是1935年中下旬,红二、红六军团在洞口发生的真人真事。这些小故事并一起充分彰显出当年红军长征中的伟大精神,特别是红军一心为民,生死相依、严守纪律的高风亮节更是中国_清廉初心之源。在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如果能将故事真实还原出来做成微电影,将是一部很好的研学教材,这也是本剧本编写的初衷。

目 录

剧本之一 功德钱…………………………………5

剧本之二 贺龙老总住我家…………………………7

剧本之三 不吃鸡婆吃南瓜…………………………12

剧本之四 周红顺因祸得福…………………………14

剧本之五 红军是天下最好的军队…………………15

剧本之六 守纪如铁的红军…………………………18

剧本之七 一盏马灯…………………………………20

剧本之八 不怕牺牲,舍已救人……………………23

剧本之九 十双军袜…………………………………26

剧本之十 草鞋与马灯………………………………29

剧本之十一 军民同心闹革命………………………31

剧本之十二 邓大妈热心救红军……………………34

剧本之十三 四升米…………………………………39

剧本之十四 一件羊皮大衣…………………………42

长征小故事剧本 第5篇

场景一

洞口县文物管理所。一盏马灯。文管员说:“这盏马灯是红军长征路过黄桥石背新龙村赠送给贫农尹全甫的,被尹全甫老人珍藏了六十年。”

场景二

冬天,晚上,土墙茅舍,很寒酸,六十年前尹全甫家。本村好友尹全仁来他家串门。尹全甫眉飞色舞地向他讲述这天上午亲历的事:“今天上午,我到石江街上卖米糖,突然开来一支“红军粮子”,我怕又是之前粮子军,就把米糖藏起来。可这粮子军和以往的完全不一样,不是见人就抓,见东西就抢,”,说到这里,尹全甫眼前又出现了之前一次_粮子抢他花生的情景。(切换镜头:尹全甫挑着一担花生在黄桥街上卖,突然开进一队_粮子,他躲藏不及,迎面而来的粮子军蜂拥而上,你一把,我一把将花生往口袋里装,眼看就要被他们抢光,尹全甫看着心痛,不顾一切地护住花生哀求道:“大爷们,行行好,我上有老,下有小,全靠我卖点花生度日,若全被你们拿去,我们一家老小怎么生活呀?”

“老子在前方卖命,吃点花生你还要阻拦,让你瞧瞧老子的厉害。”一个满脸横肉的大兵话音刚落,一拳向尹全甫打来,打得尹全甫鲜血直流。

“打死他,打死这不识相的蠢货。”其他的几个跟着起哄。

尹全甫见状,急忙逃命,才避免了更大的伤害。)而是买卖公平,不拉夫,不扰民。我看清楚后,就也把米糖拿出来卖,不一会就全卖完了,还比以往多卖了不少钱。”说罢,从口袋里抓了一大把钱给尹全仁看,并邀他:“明天上午一起去红军必经之地荫山铺与红军做买卖去。”听了尹全甫的话他只是将信将疑。

场景三

第二天上午,阴山铺。尹全仁挑着米糖担,尹全甫挑着馄饨担一起来了阴山铺街上。他俩刚放下担子就来了一支红军队伍。领头的红军战士边走边说:“老乡们,不要怕,我们是红军,是专打土豪劣坤的,是穷苦人自已的队伍。”耳闻不如亲见,看到眼前这情景,尹全仁全信了,并自言自语的说:“没想到世界上还真有这样好的军队,这样的好“粮子”。”

“老乡,吃一碗馄饨多少钱?”一个红军战士走到尹全甫身边亲切地问。

“三个铜板。”

红军战士把铜板放到尹全甫摆碗的木板上,说:“来一碗。”

“好,这儿坐。”

就这样,尹全甫的生意做开了,尹全仁的米糖生意也开始了。

这是红军的大部队,红军官兵有成千上万,过呀过,一直过到天黑还没有过完,早来的走远了,晚来的就在这一带驻扎。过的红军多,驻扎的红军也多,尹全甫的生意特别好。天黑了,来吃馄饨的还络绎不绝。于是,尹全甫点亮了那盏预备在摊担上的桐油灯。

晚上九点左右,天下起了毛毛雨,本来不太亮的桐油灯在风雨的摇曳下显得更加微弱。这时又有几个红军战士提着盏马灯来到尹全甫的摊担上吃馄饨。因多来了几人, 要等些时间,一个首长模样的红军就和尹全甫拉起了家常。

“老乡,你家住哪里,”

“临近石背的。”

“家有几口人呀,”

“六口。”

“全家就靠这生意养活吧。”

“是的。”

“如果生意不好,就会挨饿了。”

“嗯嗯。”

“其实,我们穷人之所以穷,地主为什么富,就是因为穷人没有自已的地,地主却有大量的地,他们靠剥削欺压我们穷人的来发财的。我们是_领导的红军,就是要打富济贫闹革命,帮助穷人翻身求解放的。”尹全甫听懂了,心里热乎乎的。

两人正说到兴头上,突然“呼”的一声,桐油灯被吹灭了,尹全甫的摊担上漆黑一团,那手提马灯的红军战士见了,立即将马灯挂在摊担上。

尹全甫很快做出了几碗香喷喷的馄饨,红军战士们吃完后,告别了尹全甫。临走时,那位首长拍着尹全甫的胳膊说:“老乡,晚上干活点桐油灯不方便,这盏马灯就送给你。我们明天要离开这里,但我们不久就会回来的。”

尹全甫接过这盏马灯,很激动,无限深情地说:“太谢谢您了,我们穷苦人就盼着这一天呢”。

场景四

白天,尹全甫做生意时,总带着马灯。有空时总会用布擦拭着马灯,马灯干干净净。

场景五

新中国成立后,晚上,尹全甫家,马灯亮着,尹全甫盯着马灯,想着红军当年送马灯的情景(切换回忆镜头)。

场景五

1972年,尹全甫老人临终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将马灯郑重地交给儿子,并嘱咐:“儿呀,这可是红军送给我们宝物,比金子还贵,一定要好好保管,作为传家宝要世世代代传下去,永记红军的恩情。”

本文内容摘抄自互联网,只做模板演示使用,无其它用途,如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发送邮件至2012553798#qq.com反馈,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sirwk.com/gushi/ecd62de20ea67e1c2d933d311b08178a.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工作日:9:30-18:30,节假休息

关注我们